【贝壳村转载】我家对孩子课外活动的一些考量之一二三(转)
(2013-01-17 11:28: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玉 |
来源: SwiperTheFox
美国是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度,不崇尚固定模式。 一个体现就是紧缩校内课程,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孩子有了时间,家长有了银子,做加法容易,减法难。
面对an army of activities, 选多少,选哪些, 是家长面临的难题。 在此分享我家进行取舍的一些考量。
(一) 孩子的精力。
我家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是孩子有支配自由时间的无上权利, 不能把孩子关在”只要孩子睁着眼,就必须干点什么“的活动监狱里。 然而做起来确实挺难的。 项目管理有一个名词叫范围潜变(Scope
Creep),用来描述一个项目的范畴不自觉地增加. 我家出现了活动潜变(Activities
Creep)。 孩子小的时候,活动的数目是从零开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一项一项增加,偶尔有过删减,
但总的趋势就象美国的国债,一天天上升。 到去年年底,孩子虽然还应付地过来,还有自己的时间,
但是我们看到了活动的数量与强度已经到达了上限,而且远离”最佳“(Optimal)的数量。 提醒我们要注意第一修正案的是钢琴。
女儿一开始学钢琴的热情还行,特别是暑假特别主动, 一有时间就弹,但是到后来自己就不怎么练了。 我们问她是不是不喜欢了;
答曰喜欢。 我们问她是不是想不起来, 需要提醒一下。 她说是。
于是后来每天提醒一次。 有时候管用,大多数时候提醒了,她也不太情愿。
我和太太分析了一下: 暑假不用上学,也没增加太多活动,女儿有精力,特别愿意去弹。 开学以后,
上学和其他课后活动就消耗了大半天的精力; 再后来由于有芭蕾舞演出,每个星期除了上一次课以外还要排练半天,
小孩自己是累了,但又没那种Self Awareness,
不知道自己累了,就是没那“心情”。 我自己学钢琴就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
上班忙的话,回家累了,想到要练习什么,学习什么就是那种厌厌的感觉。 到了周末或者放假,休息够了,就有心情,高兴地弹。
更何况小孩长身体的时候,精力没有大人旺盛,不能以大人的或者超乎大人的能力与体力要求小孩。
这一分析作为开端,我们开始总结归纳孩子的活动,最后通过协商,进行了大幅度删减。
顺便提一句,孩子不成熟,缺少Self Awareness,,不容易表达清楚自己的问题与感受,是一个容易忽略的因素。 老师都是各有特点的。
我们的老师上课时什么都想教给你,有时有点操之过急。 我学琴的时候遇到困难会跟老师谈自己的感受:“我现在要注意这个,又要注意那个,好几项,顾不过
来。” 老师很理解,也检讨自己,于是进行调整,减少要求。
有时她还是会忘,我会再跟老师沟通。 我从来没听女儿提出过这样的困难。 也许老师不自觉地”拔苗助长“也是她兴趣降低的而自己没意识到的一个原因
吧?
(二) 家长的精力,时间 与金钱
我一直不太喜欢“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 也不知为什么; 后来想明白了: 想要“为了孩子”,就不能“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家长必须考虑自己的精力,时间 与金钱, 不能“不遗余力,砸锅卖铁”。
我们曾经参加过一个分时度假的Promotion, 一个房地产大忽悠来给“讲课”。 真正的大忽悠说的99%都是真理,只有1%是陷阱。 所以有时候被大忽悠忽悠忽悠还是挺好的。 他说的其中一句真理是:“You say you love your kids. How do you spell
love? T- I- M-
E". 意思是,爱就要在一起共度时光。 然后让大家跟着念了几遍,
让这一真理深入我心。 孩子的成长需要学习,需要培养能力,更需要与父母在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被督促弹钢琴,写作业那不算共度美好时光。
在车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算是打擦边球。 一起度假,一起打球,一起下棋, 一起探讨感兴趣的问题, 一起跳Just dance,
全身心地投入,Having Each Other
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爱才是。 用不着整天"I love
you"挂在嘴边。 不能拿个有形无形的帐本记下为孩子付出多少来称量爱,然后对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得达到这样与那样的要求“
要共度美好时光,家长就要照顾好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特别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情。 家长赶时间,疲劳,心情不好,就容易脑子不清楚,对孩子吼,对孩子粗鲁,对孩子做各种不公平不理智的事情,忘记自己对孩子的承诺,无法体会孩子真正的需 求,更不能体察第一节提到的孩子自己都不aware的困难。 我说的这些不良现象在我家都出现过。 有暂时修补的办法。
比如对孩子粗鲁后道个歉。然而, 避免这些状况要比事后弥补好得多。
控制活动的数量是保留与增加家长精力与时间,减少这方面压力的重要途径。减少活动数量让自己与孩子有更多可以共享的时间,以良好的心情共度时光,比学任何
技能都重要。
如果等到青春期,孩子不再搭理你再去做也许就来不及了。 这也是我们去年年底大砍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因。 感谢这位大忽悠。
再谈钱: 一两年前,女儿上音乐课,我坐在外面等。 有个家长看到儿子学钢琴出来,奇怪地问孩子”怎么这么快出来了?
多浪费钱啊?“ (她说的是广东话,老美老师应该听不懂)。 后来听老师解释,弦外之音,孩子不想学,让他上课难受。
我感谢这位家长,出了个题目给我思考:”要是我觉得给孩子花钱是浪费,我还愿不愿意花这个钱?“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向老师提出停掉女儿钢琴的时候,她觉得可惜,说”就算女儿平时少练一点,我在上课时尽心辅导,总会有进步的。“
我们觉得如果女儿平时不练,就是浪费钱,
我们不愿意这么浪费。 这也是我们坚持这个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结起来,在孩子面前, 我不是完全无私的。 我觉得如果我坦诚面对自己的自私,先把自己照顾好,心里不留疙瘩,不强迫孩子”欠自己什么“,是对孩子好的一个重要前提。 另
外,只有承认自己的自私,才能把孩子当成另一个 自私的个体,也就是大人。
留给孩子空间,也为用谈判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决策,合理地选择与控制课外活动打下一个基础。
(三)如何取舍
1. 我们犯的错误
我们商量着要解决课外活动(包括afterschool programs)这一问题。 第一步是要看女儿的意思。 于是就问她: 还喜欢游泳吗?
还喜欢钢琴吗? 还喜欢象棋吗?
她全都回答喜欢。 这不是她的错--
我们没有给她背景。 于是跟她先讨论她的精力问题,她也意识到最近挺累的,但是要真的砍哪个项目,她一个也舍不得。 于是我们想到了以下的办法。
2。 变减法为加法
减法难,就跟谈“增税”是很难一样。 但是加法容易,就跟让Tax
cut expire再一项一项加回来容易得多一样。 (国会与参议院没有这么做
他们有很多顾虑,不在这里详谈)。
于是我们让女儿把她的课外活动都列出来,最喜欢的排第一,再排第二喜欢的,
依此类推。 然后从第一个开始数,自己觉得数量合适了就在那个数字下面划条线。线上的保留,线下的删减. 她在第二个下面划的
以表示对她的精力合适的数量;我在第三个下面划的,她妈妈在第四个下面划的 以表示家长的精力承受能力。
因为孩子比我们划得少,所以就按照孩子的决定安排。
如果孩子划的比我们划的多,那我们就要作为矛盾双方的个体,以成人的方式谈判了。 这一现象没有出现,
也许小孩没有大人精力充沛有关吧 ?
3。 我们不予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取舍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孩子的喜爱,孩子的精力和家长的精力三个因素。 人的大脑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考虑更多的因素就会纠结。 某些因素,如孩子擅长什么,
老师水平等大概可以被孩子的喜爱程度代表。
再列另外一些不予考虑的问题以及我的简单评论
(1) 万一孩子是块天才的料,停了多耽误孩子 -除了安全问题,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不予考虑;况且这个概率要小于万分之一。
(2)要培养这个能力和那个能力 - 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大而全,而且能力与活动不是一一对映的。 选择合适的活动培养合适的能力是最好的。
(3)升学 不为学校打造; 而且孩子自己的选择大概就是自己最擅长的,最有竞争力的。
这个时候不能追求完美 什么都想要。 在合适的数量上每增加一项活动都会带来些好处,但也会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坏处。 如果孩子已经在2下面划了线,就说明再增加活动,带来的坏处很可能多于好处。
4。 我心中的遗憾
孩子划掉了我心里最想让她保留的瑜珈,给我心中留下了遗憾。 这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我知道如果我坚持的话,孩子也会继续上。
但是我一句话也没说,也没有去暗示与鼓励。 因为这样至少是违背瑜珈自己的原则。
瑜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学会一些基本动作,有了一些基本概念以后,倾听自己的声音,
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创造与改造合适自己动作,老师的知道最多是建议。
好的老师会给很多的Option,最强调的就是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自己的动作,不要跟着别人走。 女儿现在不选瑜珈,也许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也许将
来的某一天会重新Pick up. 那是她的事了。
我如果现在坚持,也许会妨碍她将来接近瑜珈,妨碍她用心灵去接受这项有益的活动。其他的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
5。 家长的作用
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家庭项目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自己没有看到的问题。
(2)一堵墙,一个回音壁。 倾听孩子的想法。
(3) 分析后果(Consequences) 这个Consequence不是家长强加的后果,而是做决定本身必然带来的后果
除非家长自己在时间上安排不开, 决定的大权是在孩子手里。 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仍然会继续参与,但是会逐渐把(3)的任务交给孩子,并逐渐减少(1)
和 增加(2)的分量。
美国是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度,不崇尚固定模式。 一个体现就是紧缩校内课程,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一) 孩子的精力。
我家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是孩子有支配自由时间的无上权利, 不能把孩子关在”只要孩子睁着眼,就必须干点什么“的活动监狱里。
女儿一开始学钢琴的热情还行,特别是暑假特别主动, 一有时间就弹,但是到后来自己就不怎么练了。
这一分析作为开端,我们开始总结归纳孩子的活动,最后通过协商,进行了大幅度删减。
顺便提一句,孩子不成熟,缺少Self Awareness,,不容易表达清楚自己的问题与感受,是一个容易忽略的因素。
(二) 家长的精力,时间 与金钱
我一直不太喜欢“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 也不知为什么; 后来想明白了: 想要“为了孩子”,就不能“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家长必须考虑自己的精力,时间 与金钱, 不能“不遗余力,砸锅卖铁”。
我们曾经参加过一个分时度假的Promotion, 一个房地产大忽悠来给“讲课”。 真正的大忽悠说的99%都是真理,只有1%是陷阱。 所以有时候被大忽悠忽悠忽悠还是挺好的。 他说的其中一句真理是:“You say you love your kids.
要共度美好时光,家长就要照顾好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特别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心情。 家长赶时间,疲劳,心情不好,就容易脑子不清楚,对孩子吼,对孩子粗鲁,对孩子做各种不公平不理智的事情,忘记自己对孩子的承诺,无法体会孩子真正的需 求,更不能体察第一节提到的孩子自己都不aware的困难。
再谈钱: 一两年前,女儿上音乐课,我坐在外面等。
总结起来,在孩子面前, 我不是完全无私的。
(三)如何取舍
1. 我们犯的错误
我们商量着要解决课外活动(包括afterschool programs)这一问题。 第一步是要看女儿的意思。
2。 变减法为加法
减法难,就跟谈“增税”是很难一样。
3。 我们不予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取舍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孩子的喜爱,孩子的精力和家长的精力三个因素。
再列另外一些不予考虑的问题以及我的简单评论
(1) 万一孩子是块天才的料,停了多耽误孩子 -除了安全问题,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不予考虑;况且这个概率要小于万分之一。
(2)要培养这个能力和那个能力 - 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大而全,而且能力与活动不是一一对映的。
(3)升学 不为学校打造; 而且孩子自己的选择大概就是自己最擅长的,最有竞争力的。
这个时候不能追求完美 什么都想要。 在合适的数量上每增加一项活动都会带来些好处,但也会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坏处。 如果孩子已经在2下面划了线,就说明再增加活动,带来的坏处很可能多于好处。
4。 我心中的遗憾
孩子划掉了我心里最想让她保留的瑜珈,给我心中留下了遗憾。 这是终身受益的活动。
5。 家长的作用
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家庭项目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自己没有看到的问题。
(2)一堵墙,一个回音壁。 倾听孩子的想法。
(3) 分析后果(Consequences) 这个Consequence不是家长强加的后果,而是做决定本身必然带来的后果
除非家长自己在时间上安排不开, 决定的大权是在孩子手里。
前一篇:一次让人难忘的上学经历
后一篇:Boston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