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案例

(2011-06-23 18:16:33)
标签:

杂谈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特点  

初中阅读教学任务有哪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有具体的表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等;二是发展思维能力,对简单的议论文,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三是阅读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四是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重视爱国精神的熏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与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初中阶段学生正由儿童向少年过渡,让他们在有趣味的情境中学习,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由情入理,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从语文“新课标”可以看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个性化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以优化问题设计为中心,提升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还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字串4

3.以感悟赏析文章为途径,塑造健全人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大家的手笔,我们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还要注意品味其间蕴涵的高尚情操或崇高理想,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用文章中的高尚情怀、坚定信念熏陶学生、感染学生。  

汲取大师的精神财富,充实自己的思想;用大师的心灵,感染一切受教育者,使他们拥有高尚的灵魂,健全的人格。

4.以语文课堂为契机,培育人文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还提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新课标”可以看出,不管学习何种文体的文章,都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精神境界的提升。

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特点的阐述,我们知道了初中阶段侧重于促进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阅读个性化、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明白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需求,这样就更方便教师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美,在美的情境中学知识,学做人。

二、情境教学的作用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宛如一碗苦口的良药,让人爱恨交织。不学,不能掌握知识;学,又实在无味。如何寻找到一条光明大道,让学生喝下这剂良药又感觉不到苦呢?

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一)情境教学中“境”和“情”的作用  

其实,情境教学,重要的就是“情”的激发与“境”的创设。创设“境”以激发“情”;“情”又可以推动学生在“境”的背景中自主求知。

1.设“境”的作用  

设“境”,就是创设情境,设置学习知识的背景。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特定的情景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自主与文本交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探究新知,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为什么学习知识还要设置背景?了解了知识的含义,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境”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境教学就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设“境”——动“情”——自主探究——习得知识、受到熏陶感染,当然了,可以根据文本的简易或复杂性,合理安排一节阅读教学课中设境的次数,以便让学生与情境有更多的交互,学到更多的知识。

不管设什么样的“境”,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顺利地将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带入抽象思考之中,唤起更多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境”交互,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纳、理解新知识,更容易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

2.动“情”的作用

创设了特定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探究新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同时让学生的灵魂受到崇高精神的感染,最终学做真人、学会生活。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天地,教会他们以方法,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漫步在文学的百花园中,以自己的方式去领略文学之花的绚丽,这样酿出的“蜜”才最香最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无间的朋友。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还应该重视语文教材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发现自己的价值,才是真的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目标。

可见,“情”与“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们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创设学习知识的背景,引发学生心中探求之情,自己主动去求索,主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这就是情境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情境教学的作用。

(二)情境教学在课堂阅读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2.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教材中展示了《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一面》中的战友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情感来诱发学生心中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

3.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 字串4

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由情感的体验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识与方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4.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