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石山传奇
文/彩云飞
在西苕溪中游之北侧有一紫梅小镇,在镇后街有一座山叫磨石山,据说此山之石最宜做磨刀之磨石,因而被称之为磨石山。然而,镇上之百姓们大多称呼此山为后山,因为此山正好在镇主街道之后面,称为后山也恰如其分,而且叫起来也蛮顺口。
磨石山,别名后山,山上曾有一所安吉著名的中学——安吉一中,这所中学曾是我们家三代人之母校,我母亲于解放初期初中毕业于此校,我于1960年初中毕业于此校,且1961年高一又在此校就读一年;后转入二中就读;我孩子1989年高中毕业于此校,后就读于武汉交通大学。
当年我在一中初中就读,地理老师上课时联系实际地发挥说,紫梅后山高海拔75米。这位地理老师的这句借题发挥之话,我一直存在心里疑惑了好长时间,我当时是这样想的,75米也不高呀,为何我从山脚下去登上山顶也挺费时费劲的,难道仅至于75米?750米嘛差不多呀!原来是我没有理解海拔之涵义,海拔是从海平面算起,也就是说,后山脚下是低于海平面的,也证明了山脚下大操场的地理位置在海抜之下,地势是比较低的,因此有些年台风季节洪水泛滥时,一中的操场总会成为一片泽国了!
小时候,每逢夏季,龙王菩萨生日那天,在一中大操场会举办一场水龙大会,几条“龙”在操场“斗法”,场面极其热烈壮观,那几条“水龙”其实是老式的压力式消防车,靠人在消防车的两端上下压杠泵水,泵起的水经消防带从消防水枪冲出,两“龙”“斗法”其实是两消防车的消防枪喷水对射,看那方能坚持到底就获胜,参与角逐的两方都有10几名壮汉,两人戴着头盔持水枪喷射对方,其余八人拼命压水使消防带中水压更高喷出的水柱冲力更足,锣声急剧响起,双方角逐开始,只见两支水柱对射犹如两条水龙在空中撕杀,好不壮观!那天下午镇上很多男女老幼前来观“战”,那可是人山人海啊,连半山腰上都挤满了人,那场角逐下来,那二十多名壮汉浑身湿透,那些来观看而与消防车靠得近的也个个如“落汤鸡”一般,不过在那夏天,大家觉得既好玩又凉快又开心。
记得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办钢铁运动,后山脚下的一中大操场,建起了一座座小高炉,操场上日夜是机声隆隆,炉口出铁水和炉渣时一片红彤彤,为了支援大炼纲铁,我们一中的学生还轮班去帮助敲铁矿石。至后来,大办钢铁熄火了,小高炉拆除了,操场才恢复了原貌。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紧张,连购粮证也只能供应玉米粉,学校率领学生去摘冬青树叶,去挖金钢刺、狼蕨根给学校食堂掺到面粉里去馒头。
1961年的某一天,建在半山腰上的一中寝室,发生了一起学生自缢身亡事件,事件发生在凌晨,早自修教导处方主任听闻学生报案,惊得手錶掉在了地上,书记校长教导急忙往山上寝室跑去…
事件发生后,住校的学生再也不敢到半山腰的寝室去安睡了,为了替住校生们壮胆,学校出了个主意,动员一些胆大的通校生去陪睡,那时我读高一,被班主任老师定为“胆大”的,于是那晚就去半山腰的学校寝室去睡了一晚,那一晚真是无眠之夜,想到那个自寻短见的就是在这幢寝室里魂归西天的,说“胆大”,那是老师单方面下的“定义”,也没正式测试过,其实只能说胆还算大,可在那寝室昏黄的路灯下,由老式僧房改建而成的寝室晚上望去黑越越的一片,厕所又离开一截路,夜里连小解都不敢往厕所跑,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出了寝室下了山,一颗紧绷的心才放下来。
为了集中好的师资办好高中,将我就读的一中高中班与二中高中班合拼,我们班去县城的二中上学时,教我们的两位理化好老师震亚老师与秋帆老师也随同调到二中继续教我们,直至教我们到高中毕业。
这所于1942年建校有60余年历史的安吉一中,后来与二中、四中合并为昌硕高级中学,校址在县城城南黄墅村,其初中部与荆中、晓中、昆中合并为梅溪中学,校址在梅溪镇华光村。
写于
2022年8月12日
附图:梅溪磨石山(后山)(此为60年代老照片)

【附读者留言】
老师的美文,记叙了当年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条理清晰,仿佛当年之情景就浮现在眼前。梅溪中学,在当时对安吉来说,也算是一座不错好学校,说是安吉的名校也不为过。我不太清楚该校出过什么名人,成就名人的人有几何?像先生出自该校,也是优秀之代表。
读完先生之作,尤其那珍贵的旧照,附上情感颇深的文字,令人思绪万千。我没有华丽的文字,也没有很好很美的词汇来表达对先生的赞美。请老师多出撰写美文好文,学生静候佳作!
平阳
写于 2022年8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