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爬的豆子》课后随笔
一本小小的绘本图画书,几幅简单的画,几行简单的文字,却能真正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为孩子们打造一片想象的天空,任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自由地去创作。
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们的思维会这么活跃。整堂课中,孩子们认真观察,积极发言,就连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孩子都跃跃欲试。看到他们这么出色的表现,心中有一种欣慰而略带愧疚的感觉。
一、欣慰
1.阅读教学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羽翼
在这节阅读指导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孩子们从有限的图画和文字中想象到了好多书中没有的内容。如通过观察麦德阿姨衣服的颜色来塑人物的性格;通过观察小男孩子病好之后妈妈的动作来想象妈妈的对小男孩的爱,从而想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2.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舞台
我充分认识到了学习整合的重要性,所以在本次阅读指导课上,我没有单独地让学生去读,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大胆地去想象编故事。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设计了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故事书中有这样两幅图:
http://s11/mw690/002ovsqJzy6JBb71TzY5a&690
课上我这样引导孩子们:
师:孩子们,大家玩过找茬的游戏吗?
生:玩过。
师:那好,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画哪些地方不一样,看谁找得多,找得全,谁就是找茬高手。
生1:左边的小男孩在睡觉,右边的小男孩在看书。
生2:左边图中的袜子是蓝色的,右边图书的裤子是黄色的。
生3:左边图中床头柜上摆着一个瓶子,好像是药瓶,右边的床头柜上摆着一个碗。
生4:左边床头柜中的玩具和书是整齐的,右边的玩具和书不整齐,有的在地毯上放着。
生5:左边的窗户是关着的,右边的窗户是开着的。
生6:左边的豆子少,右边的豆子多。
……
一下子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你一言我一语,比我想象得还要积极。这时候,我趁机追问:为什么这两幅会有这么多不同,从这些不同的地方,你能体会到小男孩生病时和病好后的生活和心情有什么不同吗?
生1:生病时,小男孩很孤单,病好后,小男孩很快乐。
生2:生病时,小男孩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吃药,病好后,小男孩可以看书,也能什么都喜欢吃了。
生3:小男孩特别喜欢玩玩具,可是生病时没有精神玩。
此时,我还不肯放松,接着说:谁能用完整的一段话来说一说小男孩生病时和病好后他怎么生活,他的心情怎么样?老师找两句同学比赛,大家来当小评委,看看他们俩谁说的好。有了前面的基础,孩子们都有话可说,口头编故事的任务就迎刃而解了。
3.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了读书
孩子们在游戏中体会了读书的乐趣。在这节课结束前,我为孩子们推荐了一些自己看过的绘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精美的封面,孩子们的眼睛都睁着大大的,紧紧地盯着屏幕。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那份对绘本发自内心的喜爱。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孩子下课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我发现这本书有一个问题。小男孩病都好了,为什么还呆在家里看书,还拿着滑板去外面玩,怎么不去上学呢?”看来她真的是意犹末尽。我对她说:“这就是绘本的神奇呀,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我们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去给它编一个你喜欢的结尾。今天你就可以接着往下编,写一写小男孩病好了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和同学们开心地谈小豆子的故事啊。”她不解地问:“可以吗?我们都可以编故事吗?”我说:“对呀,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作家,都可以编自己喜欢的故事。”“嗯,我懂了。”说完蹦蹦跳跳地跑出了教室。
二、愧疚
以前总是埋怨孩子们不会说不会写,看图写话只是干干巴巴的几句话,没有一点儿新意。今天上完这节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都怪不得学生,是我这个做老师引导得不到位。他们没有充分地观察图片,没有找到想象的突破口,这都需要老师适当地引导,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思路就会大开,就会来一场热热闹闹的头脑风暴。那样的话何愁他们写不出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