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2012-10-09 14:54:50)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榆次区新华街小学贾建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以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变化;

   (二)、有根据的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变化;

   (三)、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变化。

    通过所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交流汇报中,对物质的各种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教育理念

    本课利用孩子们熟悉的物体蜡烛为例,从问题入手,加热蜡烛,会有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为基础,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从学生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究、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蜡烛三态变化中的液态和固态有一定常识的积累,对燃烧比较理解,但燃烧后形成的物质只有感性认识。六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较前有较大变化。动手能力也有较比提高。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更为细心,使其养成较好实验习惯。

四、教学目标

  (一)教师的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的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六、学习任务

    任务一:认识物理变化

    任务二:认识化学变化

七、检测工具

    1、蜡块加热时,会从(       )变成(       );冷却时,会从(       )变成(     )。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另一类是(        )。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      )(      )(       )(      )等现象加以判断。

八、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火柴、玻璃片、刀片、干燥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等;

   (二)学生准备:废旧易拉罐、生鸡蛋、毛巾、蜡烛、纸张、纸盒子等;

第一部分:核心设计

 

九、教学过程

 A 激情导课

(一)导入课题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盒子),在老师手里有一个盒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那就请同学们猜一猜,嫩似藕,白似葱,殷桃小口一点红。陪伴郎君过一夜,泪水汪汪到天明。(出示课件1

  2、学生猜测,回答。

  3、到底同学们猜的对不对,老师来揭晓谜面。神秘兮兮打开盒子,慢慢拿出蜡烛。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但是,你们知道吗?它里面包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明确目标

    同学们,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包括小小蜡烛。蜡烛在加热和燃烧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也就是这节课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出示学习目标课件2

  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

(三)预期效果

    同学们,蜡烛对大家来说是太熟悉了,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B 民主导学

(四)任务呈现一 认识物理变化(出示课件3

(五)自主学习一

      同学们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六)展示交流一

  1、谈话: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蜡烛,你们能想到哪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老师提示一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 

  2、分组观察,讨论交流。

  3、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生:回答(光滑、硬、容易断、容易碎等)

  4、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生:刀切、折断、点燃、加热等......

  5、谈话: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许多使蜡烛发生变化的方法,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方法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下面同学们拿出蜡烛,用刀子在纸张上切一切,观察一下,蜡烛在切碎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在操作前,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实验要求(出示实验要求课件4

温馨提示:1、在一张纸上切蜡烛,切碎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2、不要切的太多.;

 

大变小,整的变碎了,蜡烛的颜色也变浅了.....

  6、谈话:

    同学们刚才做的非常认真仔细,做的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蜡烛由大到小,由整变碎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除了蜡烛和灯芯之外的其它东西呢?

   生:蜡烛切碎之后,依然是蜡烛,仅仅是形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7、谈话:

    刚才我们将蜡烛切碎,形态发生了变化。那么猜猜看,要是把切碎的蜡烛加热的话,又有什么变化呢?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用什么方法?(实验的方法)很对,把先看看实验要求,然后再进行探究。

小组猜测、实验、讨论,填好实验报告单

(出示实验报告单课件5

  (1)、加热的蜡烛碎屑不要太多;

  (2)、注意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

  (3)、轻拿轻放;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实验分工,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完成活动记录。

8、实验结论交流。

蜡烛碎屑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蜡烛的加热,发现蜡烛加热前是圆柱形的固体,加热后已经变成了液体,这说明加热蜡烛后,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板书:形态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过渡:一起研究蜡烛融化的时候,玻璃片背面变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他小组的同学有没有发现?做出惊讶状。我的手指也变黑了。这上面是什么东西呀?同学们仔细观察,用湿抹布擦擦看。

(四)任务呈现二  认识化学变化(出示课件6

(五)自主学习二

(六)展示交流二

   1、谈话:

   既然不是玻璃片被烧焦了,那么哪个黑色物质从哪儿来的?是不是蜡烛燃烧产生的呀?为了验证同学们的判断,将玻璃片放在蜡烛上烤一烤,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又变黑了。

   2、谈话:

    蜡烛的燃烧果然生成了黑色的物质,那么蜡烛的燃烧除了生成黑色的物质外,还会不会生成其它物质呢?下面老师来做两个小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蜡烛燃烧后还会有什么物质产生?

A 第一个实验:(第一个实验不明显,请几个同学上台来观察)

    展示烧杯,将烧杯放在蜡烛的上方,请仔细观察烧杯壁,让他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发现,蜡烛燃烧生成了水雾。那么蜡烛燃烧还会产生什么物质呢?

B我们接着做第二个实验:

    拿一个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倒掉石灰水,将内壁的烧杯,在蜡烛上方烤干,烤干后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斑点。

   师问:

   同学们,两次观察到的烧杯有什么不同?(或许有的同学说不出,只好随机应变了)刚才附着澄清的石灰水烧杯,经过蜡烛烤干后,就形成了白色的斑点,这个说明蜡烛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某种物质使石灰水发生了变化,那么根据以往的经验,同学们想一想,会是什么物质使石灰水发生变化呢?有的同学可能已经忘记,以前学过,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变化,那么由此可以判断,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3、小组讨论:

   蜡烛加热和蜡烛燃烧都使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

4、小结:

    通过几个小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点燃后生成了黑色物质、水、二氧化碳,这些都是蜡烛燃烧后生成的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我们将这些物质称为新物质,(板书:新物质)那么这种变化就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出示课件7)

    物质的变化可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的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C检测导结

(七)目标检测

  1、谈话:

    上课这么久了,同学们都很紧张,下面做个小游戏放松一下。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让准备的纸,边折边想,这张纸在你的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

生:折。

    师问:假如我把它点燃呢?(师边说边点)

  2、谈话:

    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变化的特征,现在我们通过观察大屏幕所展示的情境,一起来辨别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播放课件8

    生:观察大屏幕,

    师:组织学生交流,重在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如此判断的证据是什么?

    生:交流汇报

3、课堂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小结:

   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一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可以从发光发热、产生沉淀或气泡、颜色改变、性质改变等现象中寻找证据。

    世界的变化是无限的,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收集几个物质变化的事例观察判断,可参考教材32页活动进行。

(八)结果反馈

      在课中没有预测到玻璃片会破裂。小组讨论没有活动起来。

(九)反思总结

    学生在上课中,有的老在玩蜡烛,这样教学任务可以说没有全部完成。今后注意这样设计的环节,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

 

课后反思:

一、 激趣。

   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猜谜语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探究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 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这节课的实践探究活动有以下内容:

1.认识蜡烛的性质

通过观察了解蜡烛的特点。

2、探究蜡烛的变化

   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形态的变化、燃烧后生成了什么,收集燃烧生成的气体后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起变化……

   根据这些变化探究其变化的实质。

   从学生发言中引出:蜡烛的熔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而蜡烛的燃烧却产生了新的物质。

   学生在体验中,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 在教师的引导中明辨真相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本教学设计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从学生兴趣的激发,到实验的操作,再到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得出……无不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教师象一个幕后的导演操控作本次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牵引着学生一步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设计的不足之处:

    让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活动的环节被忽略。

 

 

 

 

 

第三部分:辅助设计

 

十:教具和课件设计

    1、游戏猜谜,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学生熟悉的蜡烛为例,探究物质的变化;用刀切、折断、加热、点燃等方法;

    3、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的共鸣,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从而突破重难点。

十一:板书设计

     

      刀切

     折断          形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

     加热

            

     点燃            生成新物质

 

十二、练习和作业设计

 

1、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面粉做成馒头

(3)树叶颜色变化

(4)火柴燃烧、

(5)盐酸地在石灰石上

(6)铁水变成钢锭

(7)水的三态变化

2、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的变化是否一样?

  a、加热蜡烛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b、点燃蜡烛时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课题计划
后一篇:九月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