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名校联盟2019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答案及试题汇总附尖子生学习经验

(2018·浙江温州乐清乐成寄宿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关于公元前3000~前1700年世界其他地区人类生活的变化,我们所知的要少得多。在中国文明即将诞生的黄河中游地区,相当稠密的农业人口形成了,他们以粟为主要食物。[甲]这些农民在一种特殊的土壤“黄土”上耕作,这种土壤由冰川时期的风吹来的尘土沉积而成,因此容易挖掘。黄土地区森林不多,因此,耕作技术与中东的刀耕火种大相径庭。正因如此,加上粟在其他地方不是重要作物,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农业独立于中东农业而兴起,虽然中东独特的作物小麦和大麦也从很早的时候就在黄土地区培植了。
在更南部的东南亚大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农业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乙]在这些地区,季风是决定性因素:一年中有半年下雨。实际上这半年几乎天天下雨,其他时间则是干旱。雨季和旱季的明显交替意味着当地有洪涝,然后是土地逐步干旱。[丙]各种根茎作物天性都适合这种气候条件;水稻也是如此,它是季风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沉积
解析 A项,沉积,沉淀、积聚(多用于抽象事物)。句中正确。B项,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C项,虽然,表转折关系,此句为倒装的转折句。D项,“逐步”是一步一步地,“逐渐”是渐渐;句中应为“逐渐”。
答案 D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解析 乙句,“半年下雨”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 B
4.(2018·浙江温州中学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雾霾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其治理,既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又要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B.鲍勃·迪伦对民间文学史尤其是英美民歌歌词传统的挖掘、借鉴和发挥,充满了经典意义和启发性,深具知识分子的自觉,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土。
C.在提及江南地区用于制作清明粿的植物原料时,这些作品中的多数,显示出田野调查、田野经历的缺乏,其解说往往张冠李戴,甚而有语焉不详者。
D.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向社会发布了15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应删掉“来实现”。C项,语序不当,“张冠李戴”和“语焉不详”互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后两个分句缺主语,其主语应为“科技新成果”。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