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促织》教案
(2021-02-20 19:43:33)
标签:
转载 |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二、
教学重点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三、
教学难点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并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1导入
设计之一:以蒲松龄搜集写作素材的逸事。
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聊斋志异》。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设计之二、以杨万里之《促织》导入。
2
解题
(1)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
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2)关于作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这些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3)关于本文:《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浏览全文,扫除生字新词的障碍。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爇香
掭
(2)全班齐读,读出文意和节奏,而后思考下列列问题:
①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②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注意,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三个字,其中一字或两字必须是“虫”或“促织”)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觅)促织——(求)卜促织——(获)得促织——(丢)失促织——(变)化促织——斗促织——进(献)促织——(评)议促织
③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或解说②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要说明的是,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