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2021-02-14 16:42:2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作者:梅酒盈樽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
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其中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背景介绍: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三、作者简介:
   1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思想主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 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四、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

3、具体第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看看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

   可见他喜欢的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主张。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孟子用一句托词我没听说过轻巧的转换了话题,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预设话题“王道”上来了。   

我们来分析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掌握对方心里,因势利导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 
    
接着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宣王辩解,进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张:(
乘虚而入 由近及远)

   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

   孟子从齐宣王来分析:(明知故问 步步紧逼)

    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

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 

    明确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都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这也就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既然有信心去做了,那么齐宣王应该怎么去做呢?来看第三层。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这也就明确指出了齐宣王其实一直施行王道,只是没有做到位而已。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施行王道的方法:

   推恩

   推恩的方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明确提出推恩后的结果:1、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2、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3、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4、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这样就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

   1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心里?

  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这就要分析齐宣王当时的语言和动作。

   2、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王笑而不言”?(明知故问 步步紧逼)(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邹与楚之战来比喻小不敌大,从而说明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3、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孟子重民贵民的思想。

   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为国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

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

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第三部分,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分析文章的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再说,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来了。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 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
附板书设计:
齐王——霸道                      水火不容 势不两立   孟子——王道   
                                              
齐王——急切求教                  两厢情愿 其乐融融  孟子——自然举措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