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山居秋暝》教案
(2020-06-30 22:57:55)
标签:
转载 |
教学目的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
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三、诵读: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诗意:
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
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过,远方若隐若现清泉击石之声。
竹林中不时传来一阵阵喧笑,那是浣衣的女子结伴而归。
溪中的莲叶摇曳,是渔船沿水下行。
春天的芳菲虽已消散,但秋景亦佳,我自可留连山中。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范文)
山居秋暝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1.讨论:
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山村的自然美:
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村民的生活美:
--------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七、课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