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国标/乡愁散文选:一只大饭篮

一只大饭篮
施国标/乡愁散文选
一只大饭篮
文/施国标
夏天到了,我忽然想到了过去农家人“一次煮饭三顿吃”的话题。
何谓“一次煮饭三顿吃”,说白了,就是一日之内的早、中、晚饭一次性地放在一只铁锅里煮了,然后分三顿食之。早饭后,我看到母亲拿来了一只其实是用于“淘麦”的篮子,把所剩下的“麦粞饭”盛于其中,挂于窗口,以取其凉之。如此情景,便让我看到了我家的一只特殊“大饭篮”,它的存在,诉说了一代农家人珍惜农事季节的时间观念,宁可自己艰苦些,也决不负了农事,庄稼就是生命。
我家住的是老屋,砖木结构,青砖黛瓦。门是木门,灶间里设有“窗叠门”,在一扇进出门的边上还装有一扇“窗叠门”。所谓“窗叠门”,就是栏腰下半扇门是相对固定(但必要时可以卸下来的),上边的半扇门是可以打开的,这样的门,就被称为:“窗叠门”,用其为屋内通风换气。这扇叠在上边后“门”,装有一支架,用于支撑起这“扇窗门”。一家人吃好早饭后母亲就把“大饭篮”挂在这一支架上,取通风防馊,保证“一锅饭三顿”吃。
其实,盛饭是有专用饭篮的,其小巧灵珑,做工精致,有篮盖、篮攀、篮脚,被称为“杭州货”,有道是:“破再破、杭州货”,说明其做工的精到。但专用饭篮容量太小了,我家大小有六张嘴,一大锅饭量,岂能盛于小篮?母亲干脆大手大脚了,取了一只“淘麦篮”(容量大)当作饭篮用,我则称之为“大饭篮”。
庄稼人忙于种田,特别是大忙季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连一个好好的休息时间也设有,往往是草草吃上一口饭就要上农田了,三顿饭一锅煮就是为了节约时间,好有足够的时间投身到农事之中。而当下人们的菜饭可讲究多了,三餐之中起码中午、晚上二顿饭,要有新烧的小菜相伴。而那个时代的农家人很少有新鲜的一饭一莱相伴,下饭菜更多的是咸瓜咸莱,还有“天落水”淘饭。要说好一点的,到了晚上我则拿了一只“香瓜”炒来吃,做法也极为简单,用菜油煸炒后放些水就是了,纯属原汁原味。我喜欢“香瓜汤淘饭”,倒也极爽口,“老麦粞饭”淘上香瓜汤,爽口又有甜味,两大碗是要下肚的。
天气闷热,有时也有饭被馊掉的时候,家东阿婆的做法是:用淘米篮放在井水里清洗几遍,去掉馊味后,仍在食用,米粒在老一辈人的手里贵如珍珠,一粒也不肯浪费。
“一锅饭三顿吃”其实是农家人的无奈之举。大集体时,社员到时开工、到时收工,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如果违反了时间,是要扣工分的。对于社员来说,工分的多少决定着年终的报酬多少。于是社员们宁可在吃饭时间上抓得紧一些,不愿被队里随意扣去了一个工分。再说“一锅饭三顿吃”的确是很方便,取下饭篮就可食用了。大夏天里农家人不厌啃冷饭,也不厌无热菜,等待着的就是快快下农田。
的确,过去烧饭、做菜,不像现在方便,电饭锅、电热锅等各种餐具应有尽有,靠的是一把柴火把饭菜煮熟,这样就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故农家人宁愿“一次煮饭三顿吃”,这也是一代农家人为节约时间,全身心投入农事而找到的窍门吧。
新时代、新生活,时下一家人用餐讲究的是:吃得新鲜、吃得有味、吃得欢畅,但我们仍不能忘了过去的艰苦生活,别忘了过去艰苦是对今天美好生活的“铺垫”,吃水当不忘掘井人唷!
202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