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我的第一辆自行车

怀旧:
我的第一辆自行车
文/施国标
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妻子作为陪嫁带过来的(永久)。之前,我骑过自行车,但是叔父家的,学会骑自行车也是借了叔父家的车学会的。这虽是过往的事,但放到今天来说,同样是有乡愁情结的,温故而知新,历史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留下的痕迹,就是留下的辉煌,是值得思考的,是有启迪的。如今我敢在小辈面前这样说:那个时代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如同现在的一辆小骄车一样的风光、有派头。这信不信由你了。
那时,买自行车也是凭票供应的,车价似在一百七十元左右,但这一百七十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故大部分人出远门情愿步行,而不愿去买一辆自行车来代步,只有经济宽裕点的人家才肯出手买一辆。聪明一点的人,干脆把部分自行车配件(特别是“三角架”),从废品收购站寻找合适的钢材自己烧焊,部分配件到商店去买,这样拼装后会省去很多钱。我上高中时,要步行七、八里路才能到校,骑自行车来上上学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是步行上学的,到自行车普及那是在八十年代的事了。
妻子在娘家争取到这一辆自行车,是件不容易的事,一家子女有六人,谁都想要一辆自行车。父母说:你学会骑自行车就给你买一辆。于是妻子在出嫁前就拼命学,这样就得到了“我的第一辆自行车”。
学骑自行车不易,要胆大心细,掌握其性能才行。学车时,我是男生,胆子自然要比女生大些。从儿童学起,踩踏自行车先学“三角架”,再学坐在车架上,人长大了,才坐到车座上踩踏。学会了骑自行车,我也开始耍“把戏”了,在车把上先是单脱手,后来可从双脱手了,悠然自得,极有享受感。
自行车难得,我自然把它当成了宝贝。
我首先弄来了一把棉纱“回丝”,还有些缝纫机油,崭新的自行车闪着光亮,舍不得“肆虐”它,一有灰尘我就用“回丝”擦一遍。为了保护好车架上的漆水,我还用胶带缠绕,前后车轮的“轴心”上装了花环,这样既防灰尘,又起到装饰作用。遇到下雨天(出去的晴天,回来就下雨了),当时乡村泥路多,我干脆赤脚肩扛自行车回家。平时间看到车轮壳里有了泥土,那就要不惜工本,化上半天时间,把整辆自行车擦得油光滑亮才肯停手。但也有倒霉的事发生。有一次,我有事到南汇县城去,骑车到“棉场车站”我把自行车安置在一屋檐下,上不上锁已经忘记了,可回家去推自行车时,发现我的自行车不见了,我断定己被贱骨头偷了。心爱的自行车被偷了,是件心痛的事。这天夜里我碾转反侧睡不好,希望有人只是有事急了借用一下,完事后放回原处。早晨起床,我便步行而去,却依旧空空如也。希望破灭了,于是我的第一辆自行车就这样丢失了。后来隔壁邻居,说他家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拿去用用(我上班的路远,不能一直步行吧)。不久我只好重新买了一辆自行车。
有了自行车,办许多事情方便得多。为了方便装载,我在自行车“书包架”上配了一只塑料带编制的莆包,后来换了一只帆布电工包,一些零星的东西都可以装进去,上店打酱油、到农贸市场购菜等都十分方便。我看到,医生出诊,一只药包用背带套在自行车“三角架”上可一路而去,也不会有什么闪失。有一种藤编的小孩坐凳,也是放在“三角架”上的,小夫妻三人坐一辆自行车可跑娘家了。一度时间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那个年代,农家的小伙成亲,有一个“过门”的习俗,过好了“门”,男女双方正式成亲,可自由来往了。“过门”男女双方都要设酒席,女方可以简单些。男方出门取亲,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三四辆、五六辆视实际情况而定。自行车必须是八九成新,后车坐架上放全新的枕头毛巾,五彩缤纷,取新娘子的骑车人必须是聪明、机灵,长相端正,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在媒人的带领下风风光光地形成一支取亲队伍。当然我“过门”新娘子时也是这样做了。
自行车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卖猪。这个绝了,骑自行车的人首先要有高超的骑行技能,一般人是做不了的。我发现这辆自行车被高度改装过,车身、钢圈之类看上去十分坚固,载重起码有二三百斤重。一块木板被置放在后车坐架上,猪被牢固地扎在木板上。猪是活的,在途中有时会挣扎几下,一晃动后,一般人“龙头”一翘。恐怕早已翻倒了,但这位骑车人始终把自行车控制的很好,保持着自行车的平稳,一脚直达公社食品收购站。他像一位骑车的“奇人”被人敬佩。
后来,我家条件好了,不仅我有自行车,妻子也有自行车,女儿也有自行车。再后来,自行车淘汰了,摩托车、电瓶车进了家。这样,一个骑自行车的时代结束,迎接着轿车进家门时代的到来。
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一辆自行车曾撑起过一个时代的步行人,车如潮涌,令人难以忘怀,自然我不吐不快了……
2022年6日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