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2011-09-26 08:26:46)
标签:

杂谈

    电影《走路上学》的题材来自《南方周末》的一篇封面文章“飞索求学”。作者采写了家住云南怒江边上的孩子们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上学的真实故事。深圳的彭家煌和彭臣兄弟俩看过报道后深受震撼,“就像一声春雷把我深埋已久的电影梦激发出来了。”弟弟彭臣说。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于是彭氏兄弟到怒江福贡县马吉乡实地考察后,决定将孩子们的故事拍成电影。事实上,这个故事之前也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过专题片。彭氏兄弟重新编写剧本,花费一千万元的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在怒江的对面,散落着几户人家。一直以来,云南福贡县马吉乡四百名七到十三岁的小学生每天都靠一根尼龙绳、一个自制的滑轮,从贰佰米的钢索上滑过日夜奔腾的怒江,去对面的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

    其中瓦娃的爸爸外出打工,奶奶病在床上,妈妈要照顾一家老小和田里的农活,姐弟俩没有玩伴,陪伴他们的只有一条叫明明的狗。姐姐每天溜索过江上学,弟弟望眼欲穿等待姐姐归来。因为常有人掉落湍急江中,或溜索受伤,所以妈妈坚决不让瓦娃过江,买盐打酱油的事情,也都由姐姐承担。但调皮的弟弟暗中学习溜索,几次过江爬在墙外看其他小伙伴念书,玩游戏。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影片虽然只有一位职业演员,就是在电视剧《五星饭店》中有出色表现的曹曦文,她扮演一位深圳支教女教师,其余都是云南当地的业余演员,但他们质朴而灵动的表演,令影片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影片的男、女主角,由两个小演员丁嘉力和阿娜木龄演绎,丁嘉力扮演弟弟瓦娃,阿娜木龄扮演姐姐娜香,片中姐弟俩感人的故事来源于多处细节,令观众泪流不断。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所有的孩子们,不管冬夏,都穿塑料拖鞋。在1月的寒冷季节里,他们依然快活地玩游戏,深圳支教女教师看到这一幕,心痛如割,所有观众也被震惊。感人的一幕出现在深圳支教女教师将孩子们安排在泥墙上坐下,一个一个用尺子量他们的泥脚板的大小……姐姐娜香漂亮的红雨鞋,令弟弟瓦娃爱不释手,一双鞋子的归属问题,感染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弟弟在姐姐过江之前,用衣袖给姐姐擦脚穿鞋的一幕,极为感人。

    整部影片最震撼一幕,彰显了首次执导电影的彭氏兄弟的艺术表现力。观众虽然可以猜得到姐姐肯定要出事,但电影没有表现母亲和老师在出事后的呼天抢地。湍急的怒江依然在流淌,只是母亲彻底呆傻了……随后配上的电影音乐,极富云南民族特色,一咏三叹,像在招魂,又像在送行,令全场观众泣不成声。

    而后弟弟瓦娃,受姐姐事情的打击彻底变成了呆人。终于能过江上学了,却在不经意看到姐姐掉落在江里的红雨鞋被冲到了岩石上,他再一次发疯,玩命地冲向了那双红雨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茅草屋的院廊上,弟弟瓦娃几个月没说一句话,用粉笔画下了一座漂亮的桥梁。桥梁上,姐姐领着弟弟欢快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一直到片尾的时候,导演彭臣写下了一首歌曲,让成龙再次把观众唱哭:“孩子你要记住,我们其实一直和你同路,此岸彼岸,生命旅途,谁又不是在命运的长河里泅渡,哭一路笑一路走一路唱一路……”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这部电影在创作初期,《走路上学》本来也可以有另一种走向,然而在听取了电影节副局长张宏森说的“中国人生活中的苦难已经够多,没钱上学,没钱看病……所以电影反而要更加阳光一些”的意见之后,彭臣最终采取的角度还是“阳光下的苦难”。

    彭臣说,这样做是想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更为博大的力量,苦难永远不会是生活的全部主题。 《走路上学》着力渲染的是一种在艰难生存环境下人们仍然保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贫苦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以往在中国电影中,很少能见到励志类型的影片,苦难总是容易使影片的风格偏向悲情与沉重,而《走路上学》却出人意料地清新自然,一如甘冽清泉。不见过分煽情的情节与镜头,不见过分说教的对白,不见呼天抢地的悲恸。一开始只以一个7岁孩童的视角,对姐弟俩生活化的细节徐徐展开,予人以唯美感人的触动。随着剧情的推进,观影者却处处感受得到弥漫全片的不动声色的悲伤。没有悲情、苦难的噱头,《走路上学》以平实而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及精美的画面打动观众,令人们透过镜头,洞见幕后两位导演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诚恳而不失惊喜的创作智慧。

    和影片的整体风格一脉相承的是,主演曹曦文恰好是以清新纯净的特点而著称。她的形象时尚清新,演技自然,气质清纯,自出道以来,塑造的一系列善良动人的荧屏形象给她带来了大批粉丝。有观众甚至表示,曹曦文身上具有中国女子温婉如水的纯美气质,演起戏来楚楚动人,比韩剧中一些以清纯著称的女主角们,更有内涵和魅力。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讲述了生活在云南 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姐姐为了到对面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弟弟向往上学却因溜索的危险而被呆在家里。后来姐姐因弟弟的新鞋而坠落江中,弟弟从此沉默寡言,直到政府修建了一座新桥,他才得以“走路上学”。

    瓦娃是一个七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从此,瓦娃对于溜索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春暖花开的季节,马吉乡第一座“爱心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下,顺利建成,瓦娃终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学。在初春的阳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小鸟一般从桥上飞过……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最后我想谈谈这部影片的编导,彭氏兄弟。尤其是导演彭臣,他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实际上是一个艰苦的历程,而这部《走路上学》却成了他们哥儿俩的一座里程碑。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电影院是一个人能让做梦的地方。梦起于影院的灯熄,梦醒于影院灯亮。在这个做梦的地方,彭臣每看一场电影,都像是学生坐在课堂听老师讲课一样:他挺直背,双脚并拢,双手放在大腿上,目光45°向前,身体微微向前倾。是的,在别人都往影院椅背上靠的时候,唯独他的身体微微向前倾。他有一个习惯:看完影片所有的字幕才离开,所以总是最后一个走出影院的人。

    1985年,十七岁的时候,在彭臣先生的高考志愿上,他填写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可惜与其失之交臂。2009年,也就是经过二十四年后,彭臣先生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二十四年,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让他的双臂幻化成翅膀;二十四年,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他的双腿拥有临门一脚的力量。二十四年,他让别人坐在影院看他的梦。

    《走路上学》的后期制作历时两年。在这些日子里,他背着一个大包包挤公车、坐地铁,手握一瓶矿泉水走在北京街头,“恍然间回到1989年自己刚到深圳创业的那些年。”他说,“人到中年却找到了自己二十一二岁的状态,我知道,这就是让自己最快乐的事”。他说北京是他目前最喜欢的地方,是中国电影的向心力将他吸引过去,他把北京比成战争岁月革命青年心中的“延安”。

    他曾经这样想过,理想在最开始的时候,都只是颗种子。原本以“服装设计师”为理想的人,最后成了一位马马虎虎的裁缝;原本以“摄影艺术家”为理想的人,最后甚至在婚纱影楼也混不下去。彭臣说,“理想在最开始的时候都只是颗种子,你得持续为它找到最合适的阳光、空气和水,它才有长成大树的一天。”

    十七岁的彭臣与他的电影梦擦肩而过,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之后,他就读一所本地师专的中文专业,阅读、写诗、摄影、音乐是他为自己定下的必修课。他的处女作摄影小说《爱》,就发表在1986年的《株洲广播电视报》上。

    1988年他从大学毕业,被当时筹备《湖南新闻图片报》的吴小平慧眼识才,破格进入创刊不久的报社,并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为湖南省最年轻的主任记者。那一年,彭臣刚满二十一岁。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1989年的彭臣出走深圳,进入广告行业。并从那一年开始蓄起了胡子,直到今天。

    多年打拼之后,彭臣和兄弟彭家煌创建了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广告制片厂”——深圳市新经典广告制片厂有限公司,其规模之大、客户忠诚度之高,为整个行业所瞩目。这个坐落在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广告公司,营业面积超过四千平米,并常年为招商银行、仁和药业等国内一线品牌提供专业服务。

    2002年,机缘巧合之下,彭臣回到家乡,组建了本地第一家地产营销专业公司——湖南新经典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迅速成为本地标杆性企业,客户慕名而来,风头一时无双。

    “广告做了二十年,差不到已经碰到天花板了。何况自己始终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尊严的行业。”彭臣说,“手上有钱,心中有梦,人又到了中年,觉得该是直奔梦想而去的时候了。”

    现在要说说《走路上学》是怎样横空出世的。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2009年6月,《走路上学》在“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入围“亚洲新人奖”。

    2009年8月,《走路上学》获得中国电影最高政府大奖——“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包括“最佳新人编剧奖”在内的四项提名,最终斩获“优秀少儿影片、优秀少儿男演员”两项大奖。 

   2010年10月17日《走路上学》获中国电影最高专业大奖——“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包括“处女作导演奖”在内的两项提名,并获“最佳儿童片奖”。
  熟悉彭臣的人说,今日的成功,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记者的经历,洗练他的文学底子;老板的经历,使其拥有了超乎常人的市场敏锐度。而数十年来对文字的迷恋、对音乐的发烧、对电影的执着,为这个传奇写下最好的注解——彭臣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每一个偶然背后,都有其必然。”

    他还说过,要死也要死在自己手上。曾经有位记者形容彭臣的骨子里是位忧伤的人。彭臣夸他“抓住了自己”,并将那位记者的采访稿收纳到他的新书《臣像——走路上学电影笔记》里。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

    然而,我倒是觉得他是个很会“平衡”的人。忧伤是有,悲观是有,但是忧伤和悲观都被他恰到好处的平衡在他的其他个性里面。这种平衡像极了《走路上学》的调子:电影里的微笑、眼泪、纯真、友爱、坚持、梦想,如同写毛笔字一样:墨,慢慢的晕开,在无形中潜入观众的心灵深处。

    据说彭臣是这样定位自己的:第N代三有导演——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有丰富的融资渠道,有较高的艺术自觉。为了发行《走路上学》,彭家兄弟专门成立了“深圳市新经典电影制作发行有限公司”。彭臣先生说:若发行按常规思路去做,这部题材不大、明星没有的小成本的文艺片,如何与那些动辄过亿的大片抗衡?“《建国大业》、《风声》、《阿童木》,随便一部就碰得你粉身碎骨。交给那些发行公司去做,他们也只会按电影的商业要素排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我们这种没有任何商业噱头的片子,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他说“要死也只能死在自己手里”,于是成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他要把电影从制作到发行的每个环节都摸索清楚。成立发行公司的行为,也不可不说是彭臣先生在试图平衡自己的银幕处女作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

     

拍摄《走路上学》的艰苦历程 - 励志爷爷(oscarg) - 励志爷爷陈岚文化编创杂志型博客

    如果你有兴趣,也有时间的话,我建议你们也来看看这部《走路上学》得奖时的彭氏兄弟的音容笑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