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011-06-23 14:01: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课稿 |
一、坚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重
纵观整堂课,黄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重。教学伊始,通过品尝米饭,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的米饭先前无味,细细咀嚼却变甜了?由此产生探究的问题,使探究变得更为迫切与有效。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感知淀粉存在使其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后变甜的想法。由此让学生感知淀粉。淀粉对于学生还比较陌生,因此先让学生感受认识淀粉,了解淀粉的一些基本特点,然后用实验感受淀粉的特性,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通过食物淀粉鉴别,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中不含有淀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围绕探究的过程进行指导,有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产生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有效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坚持以围绕核心概念的探究为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意味着,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教学行为是科学课应采用的主要教学行为。在本课执教过程中,黄老师始终把科学探究放在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并且更加关注围绕科学概念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本课教学黄老师紧紧围绕“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这一特性”开展科学探究,使课堂有效性大大提高,让探究更为有价值。避免了现实中的“假探究”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三、坚持以和谐课堂为基本准则
和谐课堂也是本次教学关注的一个重点,本课教学黄老师坚持以和谐课堂为基本准则。和谐的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彼此分享”的理念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教师的情感,教师则在交流中感受学生的心跳,沟通学生的体验。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和理解。因此在执教本课过程中,黄老师时刻关注这一点,突出地表现为课堂上教师永远带着笑容面对每一个学生,仔细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看到和谐的音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