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爱】用艺术家思维做后勤

用艺术家思维做后勤
刘文明
南方人喜欢种榕树。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野山林,到处可见各类榕树。我们学校位于珠三角腹地,毫不例外地也种了很多,办公楼前,图书馆前,校道的两旁,大叶榕、高山榕、小叶榕,可谓“榕”光焕发,比比皆是。
各类榕树的根系都是十分发达,且大多裸露在地表,一条条由树根接地处发散开去,最后钻入泥土作为结束。树越大,根越粗壮,有的树根甚至神奇得像是砌起的墙一样,陡立在地面,可做挡土墙使用。
在常人眼里,榕树很好看,但是榕树的根却没有那么漂亮。因为树根对于路面的巨大破坏,还可能会遭遇路政园林人员的万般“嫌弃”。
在我们学校,我记得早些年,这些树根都是纯天然状态,没人去打理,任由其野蛮生长发育。后来,好像是在引进专业的物业服务公司之后,这种局面逐步得以改善。物业公司在树根处围建了花基,填上土,盖住树根,在上面种上草或者直接插上紫罗兰等植被。
当时,在我这个外人看来,这样一改,就有了人工雕琢的痕迹,也显得漂亮多了,更让我们的校园管理由原来的纯天然、靠天收向精细化、精致化迈出了一大步。
因为这种干法不需要花钱,所以我到后勤工作后,便继续深化、加强、发挥。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用三年时间消灭全校的裸露树根和黄泥地,让校园更绿起来、更美起来。
我们两所学校有很多相同点。比如,同在广州、深圳一线城市,都是1993年建立的全国首批高职院校,同在2009年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9年同批入选“双高院校建设计划”并于202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双高验收。
和我们学校的情况基本相似,他们学校的校道两边,也种了一排排榕树,也采取了人工干预的办法,解决了树根裸露、不太好看的问题。不过,他们的方法和我们的干法完全不同,而是在根部区域规划出造型,用挡板分隔成区,铺撒进褐色、白色、灰色等不同颜色的石子,让树根隐隐约约半显半露。如此一来,树根的围栏区域变成了一块大画布,石子变成了立体、能移动的色块,树根变成了立体生动的自然线条,一副写意的山水画,便豁然展现眼前。
这个干法,让我眼前一亮。一看到深职同行这种因势利导、巧夺天工的处理,说实话,让我这个从未经过艺术教化、毫无艺术感的人,都可以立即明显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令我顿生很多美好的美感体验。
润物无声,三全育人,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而言的。在大学校园里,老师在讲台上教书育人;我们这些在幕后做保障服务的后勤人员,也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创新工作,把校园创造打理出特色,让各处地方都有设计感、代入感、体验感,都会说话,都能起到育人和教化功能,从而做实服务育人。
切实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我们可能要摒弃小富即安、小好即安的小农意识,树立精益求精的品质意识,愿意花点钱,出奇效果。有品质的校园打造,有时候,真的可能不能总想着不花钱。相比之下,即使我们没有那么充足可用钱,但总可以在个别局部地方做一些尝试创新,哪怕面积小一些,也可以给我们师生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
另一方面,我们后勤管理服务人员,需要主动作为,勤起来,思考起来,琢磨起来,干起来,刻意培养自己的艺术家思维,用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与创作视角,打破常规逻辑框架,以感性洞察与创造性表达重构我们后勤工作现实,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及善于创造美的手,一块一块、一片一片地各个击破,让校园规划、建设、管理灵动起来,优雅起来,艺术起来,从而把后勤育人作用真正表达出来,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