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缘分天空】偶遇文友

(2025-05-20 11:56:02)

偶遇文友

刘文明

那天,一踏进会议室的门口,我就注意到,对面主位席上,坐着一位平头中年人,那国字形的憨厚脸上,生出一双睿智的眼睛。他的面前,摆放着“余旭红”的席卡。莫非是常在《番禺日报》发文的特约评论员?看到他名字的一刹那,我的心头闪出一念猜测。

这个会议是学校校办老师临时通知我去参加的。我得到的参会信息大致是,马校长要接待区交通局领导一行,会谈的主题是如何妥善解决西门外市良路上,学生过马路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

讨论热烈而充分。会议期间,对方的夏科长在交流中提到,区交通局对于马校长、马代表的市人大议案非常重视,今天特地请市委宣讲团成员、区交通局余书记亲自前来学校,当面听听马代表的意见建议,一起开展研究和讨论。

“宣讲团成员”这几个字,被我听得真真切切。这几个字如同联想记忆的兴奋剂和粘合剂,直接让我将其与“番禺融媒体特约评论员”头衔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基本断定,眼前端坐的这位,必定是未曾谋面的文友余旭红无疑。

已经不记得从何时起,我开始练习写点所想所感文字。后来,开始尝试写一些时评文字。写出来之后,总想着投出去,发出来,成为散发墨香的铅字。凡有想法,就是好事,就有希望。慢慢地,一些文字就变成了校报和当地日报上的“豆腐块”。再后来,偶而会有一些豆腐小块文字出现在《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

二十多年前,我告别家乡大学,一路南下广州寻梦,落脚在番禺人自己创办的大学,开启新的生活。当番禺成为工作地和第二故乡时,《番禺日报》也就随之走进了我的视线。开始就是看报读报,后来偶偶尔为新闻版写点新闻稿、“莲花山”副刊版面写点散文稿,再往后就开始为渐成气候的时评版写点时评稿了。

其实,自己写得不算多,差不多就是隔周一篇的频率,一年差不多二十篇的样子。但是,摊开报纸,且读且琢磨学习得却不少,很多作者都是时评界的大咖。一年大约50余期的时评版,每期编发的六七篇文章,我必篇篇通读。

如果没记错的话,“余旭红”这个名字,应该是在三四年前的时评版上突然出现的。老实说,他一出现,就很惊艳:普通作者的文章一般也就1200字,而他的文章差不多都是3000字长篇;只要他有发文,每次必是毫无例外的头条,其他作者只能靠边站;通栏大标题外加数千字,让他的文章占据三分之一的版面。他的文章还有两个标志性特点,一是接地气,只谈番禺;二是身份标识特别,署名均是“番禺融媒体特约评论员 余旭红”。

越是当地题材,越是具体工作,越不好写,越加需要真知灼见真才实学。见这个名字次数多了,也便忍不住想去查查“余旭红”是何方神圣,居然能对番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把脉如此准,见地如此深,能讲出那么多内行的道道来。一番搜索下来,零零散散在脑海中拼出了他的画像:河南人,退伍军人,理论宣讲功夫扎实,能文能武,著述颇丰,现在番禺交通局工作……

工作谈完之后,余书记突然看着我,笑嘻嘻地说:“我一进门,就看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你是不是常常在《番禺日报》写时评的那个‘刘文明’,那个常常与我争头版位置的‘刘文明’?”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鉴定的语气说,“您一定是番禺融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余旭红!我常常拜读您的大作!”

听到这里,马校长把脸转过来,夸张地睁大了眼,伸出头盯着我看,做一脸惊讶状,然后问我:“哇,文明,你隐藏得这么深吗?!从来没听人说过你还能写文章啊!”我有些不好意思,对马校长坦白说,相比于余书记,我那都是小儿科,不值一提,实在不值一提。

余书记说他也曾猜想刘文明可能远在天边,没想到却是近在眼前。若有缘必相见。因为临时参加会议而偶遇文友,实在缘深。在众人起哄声中,我们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会议桌的一头,并肩站好,脸上绽笑,任凭同事们举起手机拍照,让这一次偶遇定格。

互加微信后,我迫不及待翻阅他的朋友圈,眼花缭乱的原创美图和美文中间,我看到在《番禺日报》大宽阔舞台上,他多次记录我们两个同版时刻。对于每一次同版,我都心怀激动,送上手工点赞。【缘分天空】偶遇文友


附:余旭红随感

 

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细致的描摹自己的画像,如此准确、生动、鲜活!

看刘处在《番禺日报》时评版的评论,都是对全国性的新鲜事发出独到见解,消息或事件的源头都是字号报纸或媒体居多,我也曾猜想,这位大咖可能是居于千里之外,政策理论水平这么高,可能是某政策研究室专家或大学教授。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文友嘛,彼此赏识就已足够,何必纠结物理距离的远近?于是,也就释然了。

没想到,机缘巧合,居然在如此正规的工作会议上见面了。

当我们的道路规划建设专家开始汇报道路改造建设方案时,我的眼神不由自主地移向对面刘文明的席卡,这个名字太熟悉了,但也确属较为大众化的名字,不会是那个隔三差五与我在《番禺日报》时评版头条的刘文明大咖吧?我的目光反复在席卡和对面英气犹存,谦逊儒雅的面孔比对叠加。

此一幕,被坐在我旁边的规建科夏科长敏锐捕获。

会议结束,双方开始愉快的自由交流,我忍不住试探性地问道,刘处,您可是经常在《番禺日报》发评论的刘文明老师?对方立刻热烈回应,确认了我的判断。之后的情景,如刘处美文中描述的那样,原汁原味,无修饰无添加,自然而美好。

回程途中,夏科长笑言,今天,您的收获最大!我们几个道路改造项目,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项目都只能排第二了。我赶紧打断他,噫,可不敢这么类比,好像我拿走了国家几千万似的。不过,若论精神收获,我的意外之喜,又何止千万哟!一句话,全车人大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