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爱】肥美草儿可养肥牛

肥美草儿可养肥牛
刘文明
学校利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契机,较大程度地修缮和优化了校园环境。用师生们热情鼓励的话就是,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多变化,简直有些认不出来的感觉。其中,西区的雨水花园和海绵停车场,东区的一二号楼中庭以及荷花池周边,大片的草坪和绿化植被,已经成为学校打卡新亮点。
因为项目没有验收完毕,所以没有移交给校园管理科进行管理。校园此地,雨水丰盈,阳光充足,气候适宜,因而草木茂盛。一段时间不打理,野草和杂植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生长,把原来的植被几乎全部遮盖,把我们的草坪搅乱得很是不堪。
一转眼,忙忙碌碌的暑假即将结束,学校新学期随即悄然而至。新学期开学了,就要有新面目,新气象,美环境,以此相迎老师们和同学们回归。这是我们后勤处的职责,也是自觉的工作情怀。
我把这份任务分配给马清华老师,因为他是海绵城市项目的学校负责人,建设单位的负责人王工由他对接联络。
昨天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大早,王工安排的拔草师傅们齐刷刷到位,他们的第一个战场是中庭的花园。这里是学校的门面,种了成片的变色木和紫罗兰。紫罗兰的区域之外,其他地方的草真的是太高太多太肥了,已经完全把种植的植被给盖了个严严实实,简直密不透风,滴水不进。
几位拔草师傅,带着草帽,腰间跨着清凉吹风机,右手拿着小砍刀,当起了辛勤的园丁。他们工作起来都很负责,凡是野草杂植,必是连根拔起,除之而后快。
草长在地里头,看着乱,但还没有显示出很多。一旦经过师傅们拔出来,堆放在地上,才发现一堆一堆的那么高,一下子就显得好多。
眼前堆积如山的草堆,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割草喂牛的回忆来……
我是农村的穷孩子。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时候我们的任务,除了调皮玩耍,就是为家庭做点能所能及的事。不光我是这样,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是如此。“小孩勤,爱坏人;小孩懒,嫌瞎眼。”大人把这句常挂在嘴边,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孩子为大人、为家庭干点活是本来就应该的,我们干活也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和累过。
诸多力所能及、常常干的活儿中,有放猪、放鹅、放牛。在我印象中,放猪是春天的事情,那时候春草初生,把猪赶到春色大地里,它们很喜欢,吃到新鲜的藤苗,晃着大脑袋,开心得哼哼直叫。
放鹅持续的时间则稍长一些。早春时节,鹅蛋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在老母鹅的精心孵化和安静等待中,小鹅仔破壳而出。我妈照料很是精心,给它们喂食手挑的野鹅菜或者是家种的鹅菜,过后把它们装进大小刚好的鹅筐中以避免冻着和热着。毛茸茸的小鹅们在我妈的照料下,在春光里可爱生长。稍微大一点,我妈就让我们端着鹅筐,把小鹅散放在春天的原野里,叨吃嫩绿的草芽。我们也在一次次的放养中,在我妈一声一声的夸奖中,眼看它们褪去绒毛,渐长羽毛,慢慢长大。
放牛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事情。老牛是家里最值钱的宝贝,更是家里犁田耕地的唯一动力,二十多亩地的翻犁耕耘,全部靠它。父母亲对老牛看得特别重,很心疼爱惜它。冬天来了,喂它干稻草,里面裹上黄豆饼,给他长膘蓄能;春天一到,父母看到了田埂上冒出了青草,就喊我们早点起床去放牛。
一大早,薄雾冥冥,各家的一个个孩童,比赛一般,牵出自家的老牛,先去塘里饮水,再踩着牛角,骑上牛背,走进田野,吸着春天的气息,吃着田埂馈赠的嫩草。
不管是细雨扑面,还是阳光当头,春夏秋日的牛儿,都被我们骑出去放。哪里草多,那里就有我们和牛的影子,一放就是半天,一吃就能吃个肚子滚圆。
养牛千日,用牛一时。到了农忙的牛耕日子,老牛套上绳索,开始犁田耙地,正是农忙时间,连人待牛,一干就是一天,或者连续多天,有时晚上都要下地干活。不能放牛,父母就命令我们出去割草挑回来,好在午家和夜间休息时,给牛喂草加餐。
提着蛇皮袋子,或者拿着两条泥兜子,一根扁担,带上磨好的镰刀,我们就向着地里出发了。按照经验,我们会直奔某块稻田,或者是某块豆田,因为这里的草长得高,产量大。不出意外的话,一个上午下午,马不停蹄,割它个扎扎实实的一挑草是有把握的。
任凭秧田豆棵里的叶子刺得腿疼,我们也丝毫不会在意。怀着凯旋归来的心情,把这一挑草挑回家,放在栓牛桩的周边,再仔细认真挑一遍,把牛不爱吃的东西拣出来,把沾了泥的草甩干净,只等老牛耕田回来享用。
休息期间,老牛大口大口地吃着我们割来的草,用舌头把一把一把的青草裹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着。我们看着就觉得心情无比高兴,牛儿的眼神里也似乎充满着感谢的光。不过我们很快又担心起来:这些草够不够老牛吃?如果牛吃不饱,会不会有力气干活,会不会很伤心,下次还会不会让我骑?……
看着校园里的园丁们拔下来成山的青草,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天开的异想,如果有场地,我们可以考虑养几头牛,好让这些青草物尽其用,有个好去处,而不是成为需要处理的垃圾。等牛一长大,就拉去卖钱,还可以为学校创点收。虽然我知道,这只是美丽的想像而已。
儿时的很多情景,很多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总会不由自主地投射进入长大后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这一次开学初的除草中,我又很高兴地回到了童年,看见了自己少年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