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别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变味”“走偏”
(2024-08-29 10:36:36)
刘文明
近年来,高校加强创业政策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层出不穷,大学生创业态势向好。然而,据调查,本是好事的大学生创业,却在一些实践中出现“变味”的倾向。有报道显示:保研和学分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目的,盈利模式、市场需求等创业关键环节则被忽视;有些学生只擅长“包装”项目申请书,反复参赛套取比赛奖金,却长期未见项目进展;还有学生虽然提出了有价值的创意,由于技术能力和商业营销不足,难以产出能够投入市场的产品,最后只能以论文结项。(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式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部署的提出,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登堂入室”,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必修课和亮点课。为了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全国3000所高校,无一例外地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这是一个类似于但受重视程度远高于公共课教学部门的教学单位,绝大多数都是独立的二级教学机构,也有极少是挂靠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的合署办公机构。
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催生了雨后春笋一般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有的由政府部门牵头举办,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的由行业或社会组织主办、政府部门指导,比如“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还有的由企业、高校、团组织或多方联合主办。据有关文献不完全统计,大赛有34种之多。客观地说,大赛在一定程度上聚合了高校教师、企业行业、政府、社会团体等资源,引导了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理念、创业才能、个人才华的舞台,成功遴选孵化了一些具有潜力的好项目。
凡事走得太快,功利性太强,就往往容易“走偏”“变味”,各种为了获奖而进行策划、优化、包装痕迹明显。以某高校为例,在近几届中国顶尖级创新创业大赛中,每年均有较多数量的金奖项目产生。仔细研究这些金奖项目可以发现,虽然在数据上,项目经费流水和利润大到惊人,然而在校内事实上,几乎无人知晓,更无人看好。获奖过后,除了师生团队获得了数十万元的高额奖金之外,后续无人问津,不了了之。此外,全员学生创业、为创业而创业、创业层次低、创业失败率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双创”教育初心有所浮躁与迷失。
就初衷而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绝非开店办企业,而是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育。因此,不能片面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就在开店技能培养,也不能理解为学生好点子加风投公司资金加持后成立公司就是全部,更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就是打比赛。从这个意义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是要理性回归教育初心本职,别让创新创业教育“变味”“走偏”,更不能变成充满铜臭味的“作秀场”。
首先要在观念上,切忌过分强调创新创业之“术”,而忽视创新创业之“道”。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高校应该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所教的专业教育相融通融合融汇,与专业课程体系巧妙衔接,协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从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就业者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其中的就业者才是毕业生的角色主体,平均占比为九成五以上,创业者仅是锦上添花的极个别情况。其次在教育中,切忌忽悠和怂恿学生,不切实际、不顾自身条件和家庭情况,不测试、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盲目且过早参与创业实践或产生较大失败风险,而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端正就业创业观,先就业,再择机适时创业,创造适合个人的幸福职场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