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自由转专业可为大学生转出一片晴空

自由转专业可为大学生转出一片晴空
刘文明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宣布了更加灵活的本科转专业政策。“自由转专业”在方便学生的同时,是否会对高校教学产生影响?由于不同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不尽相同,放开转专业,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是否会有失公平?高校是否会因此出现专业冷热不均的问题?这些立即引发思考和关注。(7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事实上,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政策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已经存续了一段时间。6年前,教育部出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从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角度,允许和支持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随即,全国大多高校纷纷响应实施。不过,一般而言,为了稳妥起见,高校大学生转专业都设有一定门槛,比如,不同门类的学科专业之间不能互转,进校分数低的专业不能往分数高的专业转,在具体的实施时,除了有成绩排名要求外,还要进行考试考核、限定转专业人数等。
诚然,这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具体红利,是教育部门以人为本的具体举措,是学校服务学生的具体作为。相对于早先的完全不能转专业的时代,现在的大学生的诉求被理解、被看见、被尊重的感觉以及由此产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已经明显增强。
没有对比,就没有这份幸福体验。笔者作为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对此有亲身体会。我们当时所学的专业是地质,班上总共57人,就有4个同学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虽然学校有计算机专业,这几个同学也试图去跟学校交涉提出,想转去该专业学习或者旁听也成,但是因为没有任何政策依据,学校不同意,他们只能熄灭转专业的念头,转头自学成才。值得庆幸的是,4位同学在毕业时都以非常突出的自学成果在计算机公司谋到了研发编程岗位,目前已经成为各自领域专家。试想,如果彼时允许他们转学四年计算机专业,必会如虎添翼,能赋更多,成就会更大,前途会更广。
一般来说,转专业大概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填报志愿稀里糊涂型,报志愿的时候没有认真对待,完全是稀里糊涂地填,跟着时髦、热门、AI走,结果到了学校、开始接触专业之后,才发现根本提不起兴趣,找不到感觉,这时候就希望“换个频道”,转个专业来适配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二是“好就业”导向型,有些学生认为当前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佳,或者本人和家庭没有什么相应的资源,所以就希望通过转到所谓的好就业专业,获得未来更好的就业机会;三是改变现状驱动型,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学校中与某些同学或老师关系不好,借助转专业来实现改变社交环境的目标;此外还有学生感觉到学习比较吃力,学业成绩不好,便想通过转专业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处境,缓解焦虑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如何,尊重每个大学生兴趣爱好,相信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思考,转专业的决定是理性的、源于内心热爱的,还给他们自由选择权,给他们以自主决定的空间余地,让他们学业的头顶变成一片晴空,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自在自如,助力成长成才。对于高校而言,胆子和步子都可以大一些。首先在心理上,完全不必担忧自由转专业会造成教学冲击、会有不公,毕竟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转来转去都还在校内,而且从概率上说,基本可以保持平衡;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和市场,做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抉择;另一方面,学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及时调整专业和师资队伍,切实把各个专业做强做精,让每个专业都值得被选择、被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