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导师与研究生每周一见”昭示教育本职回归

“导师与研究生每周一见”昭示教育本职回归
刘文明
据报道,日前,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网站发布消息,山东大学研究生管理系统已增设“导师指导”模块,明确要求全体研究生导师每周要与所指导的研究生见面一次,可以选择线上,可以选择线下。而且,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情况要及时在山大研究生管理系统中做记录,此信息今后将作为导师上岗资格、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考核依据。(3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不少高校导师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说做得不够到位,距离学生的期望有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很多研究生吐槽压根“见不到、约不着”导师。信息不回,电话不接,简直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有高校研究生发表文章称:导师与研究生通常只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沟通,平均每学期线下见面一到两次,整个读研期间研究生与导师见面平均不到10次是普遍现象,而且见面需要提前数周、数月预定;一位研究生公开吐槽,其导师从未在自己论文草稿上留过评论或提出建议,也没有组织过研讨会议;还有一位研究生爆料,他的导师经常一消失就是数周之久,以致于他都开始“怀疑”这种师生关系了。
主观上,导师对于学生见面不多,面授机宜的指导不足,可能是导师认为研究生已经不同于本科生,自我学习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比较强,不需要常常联系、见面指导,有问题三言两语式点拨解答一下就好。客观上,现在的导师个人生存发展压力不小,写论文、做课题、跑项目、写教材、搞服务、混圈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因为工作量要求、高校扩招导致的每个老师带的研究生也多,尤其是越加大咖的导师,越是对研究生忙不赢、照顾不过来。相比而言,现在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少之又少,倒是把研究生当作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替自己做项目、报课题、写论文、编教材的越来越多。正因为如此,在高校里,研究生背地里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
今年央视春晚上,“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的一句歌词火遍大江南北,引发了强烈心灵共鸣与对见面的渴求。“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高校的导师和学生也不例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师的任务立大德树高层次人才。为人师表,同样需要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才能更好引发情感共鸣和体验,藉以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而绝不能只通过线上或者压根就是“甩手不管”。
由此可见,作为985高校,山东大学面向导师出台的这份“每周见一次”的硬性文件,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晰严密,听真了研究生的声音和期待,看准了当下导师指导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切准了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脉动,将会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群体的“集体焦虑”和急难愁盼,引导师生常态化“双向奔赴”,也必将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导向,让全国高校和导师们都不忘初心,回归职责,有样学样,强化导师角色,以学生和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走进学生,面对面地教人育人。
虽说教无定法、各有其招,但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高校还应该在“要求见面”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见这一面”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比如见面有哪些任务,聊哪些话题,指导哪些内容,解决哪些问题,借此增强文件的规范指导性、实际操作性和可监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