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守护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守护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刘文明
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实际上,这是心理健康工作从娃娃抓起的国际举措。幸运的是,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相继推出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具体措施。比如,2019年,国家卫健委等12部门联合发文《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今年教育部等17部门发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学生心理健康部署8项重点工作,明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中,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生活节奏快捷化、朋辈竞争内卷化、人情世故平淡化、人生目标趋物化、阅读娱乐电子化等日益加剧,各种社会公共事件不断震荡着普通大众的心理健康防线。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青少年处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期,脆弱敏感,极其容易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到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安全感、控制感和生命意义感和价值判定感。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约22%的大学生有抑郁风险,约45%的大学生有焦虑风险。这种风险具体显性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人生态度不积极、学习目的不明确、人际关系不适应、情绪控制不平稳、意志不坚定、奋斗精神和幸福感不强烈,由此导致大学生活状态不佳,精气神不好。从公开报道看,极端心理事件近年在高校发生增量不少,甚至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是家的希望,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家国强,青年兴则国家兴。在强国伟业、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协同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加强心理评估与干预,进一步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总体而言,当代的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人生态度、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情感困扰等方面。巧妙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可从以下路径入手。首先要教育引导明确大方向,享受小幸福,通过学校和老师以及社会的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中华之崛起的高度俯视青春,珍惜和热爱青春,可能身边的很多小烦恼、小忧郁就如过眼云烟,不值一提。其次要引导青少年建立好习惯,修养好心情,根据自身各方面实际,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主动积极参与绚烂多彩的课外活动,锻炼体魄,放松身心,愉悦心情,享受多巴胺,提高幸福度。同时避免好高骛远,过度压力。遇到心中郁闷和不乐时,善于用平和的心态来积极应对排解,努力之后如无法改变世界,那就改变想法,试用其他角度去看待世界,调整自己心理,照顾自己情绪,坚决不钻“牛角尖”、不进“死胡同”。第三是引导青少年构建人际好关系,拓展优秀社交圈,学会尊重、包容他人,营造和谐融洽、平和、友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关系,学习沟通技巧,解决人际冲突,化解各类矛盾,获得支持和帮助。第四要帮助青少年开展职业生涯早规划,就业深造早辅导,让青少年认识到“没有方向的船而言,任何风都是逆风”,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职业咨询和招聘活动,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利用实习锻炼机会,积累工作经验,练就职业技能和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增大求职砝码。第五要帮助青少年遇事寻正解,提高调适力,坚持心理咨询与专业支持相结合,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介入,确保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