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大学生的朋友圈晒点啥为好
(2023-10-04 17:42:58)大学生的朋友圈晒点啥为好
刘文明
那天,在一位L姓同学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则头条信息。在其所发的九宫格照片中,除了一张工作合影外,其他八张照片都是各色丰盛美食。正看得云里雾里之际,发现这位同学自己在评论区蹦出一句话:“纪念一下与Kimy 和 Patry上周五的干饭。”
好奇心驱使我进一步了解详情。比如,kimy 和 Patry是谁?是同学?朋友?还是老师?他们几个为啥在一起吃饭,是庆祝生日还是开展研究合作?开展研究的项目名称如何?当天讨论的结果如何?这几个菜很不“家常”,是什么菜?点这个菜都有啥讲究?这顿丰盛的饭,是AA制还是由谁来请客买单?
因为跟这位同学很熟,而且也知道其今年读大三,所学专业是文化和旅游管理,便没拿自己当外人,直截了当在其朋友圈里留了一句长言:第一,老师不主张在朋友圈简单记录“干饭”,因为这实在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不该是优秀大学生作为。第二,如果实在觉得此“干饭”有别于平常,确实有必要在自己朋友圈留痕记录,那就请从饮食文化和人文地理维度,把这几张图的故事说出来,让人了解这条朋友圈背后的正能量和信息量,由此展示出你的生活情趣、团队合作、工匠精神和学术态度。
这番心里话,真是不吐不快。功夫花在平时,见识放在戏外。我始终觉得,朋友圈是给外人看的,就是一张个人名片,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发圈人的个人形象、气质、品行。朋友圈的信息,往往能最真实、最动态反映一个人的精气神,看得出所作、所为、所想、所思、所悟、所得,见得到语言美、心灵美和行为美。所以,在我看来,新时代大学生的朋友圈,不轻易晒胡吃海喝,不随意晒穿戴玩耍。即使要晒,也要以研讨的心态,文化的视角,匠心的作为,晒出文化味道和高雅气质,让人通过朋友圈看到学生身上洋溢的虎虎生气、自信底气、睿智灵气和浩然正气。
如此观点曾在一个上市企业HR那里得到验证。这位人力资源总监坦诚相告她在高校校招选人时独特识人术:不细看光鲜亮丽的个人简历,反而注重悄悄溜进求职学生朋友圈观察蛛丝马迹。她会逐条翻阅求职大学生的最近3年的微信朋友圈,从中找到求职者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关注度和喜好度,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她会特别细看求职者的文案表达,如果语句不通,错字连篇,她会认为此人不细致、不严谨、不认真;她会注意朋友圈中说专业、说工作的频次,如果从来不提与专业或者工作相关事项,她会怀疑这个人的专业和工作的热爱度和忠诚度;她会通过只言片语或者一张照片,看到一个人的处事、为人和三观;她甚至可以从某人的朋友圈半年可见、一个月可见以及三天可见的设置中,窥见求职者心态和开放度。虽然她也承认,朋友圈看大学生,未必百分百准确,但往往也能看出个七七八八。
立德树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想让大学生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学校和老师发挥教育主体主导作用,看得严,管得细,教得实,育得准,纠偏得及时。就拿大学生的朋友圈而言,老师们应以互联网+的思维,沉浸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学生工作中间,时刻关注、纠正、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向上、向善、向好、向正的大学生言行举止和体验感悟,随时随地做出来、写出来、拍出来、发出来,从而被他人看得见,欣赏得到,学得来,继而形成强大的正能量磁场以及自育和互育交融的立德树人浓烈氛围。
大学生朋友圈,看似小圈其实不小,是一个大学生的脸面和大学生活的棱镜,是真性情无修饰展台,具有强大自树和自示功能。有时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有心有用之人拿去翻阅、研究琢磨。因此,大学生的朋友圈到底应该发点啥、怎么发为好,确实值得深思和重视,需要养成好习惯,从现在开始,认真、负责地经营、打磨。这其实就是一种把功夫花在平时、花在互联网+上的最好修身,从说话、做人、做事和思考的细微处,一点一滴强化美化个人品牌。比如,发一张照片就要把照片拍得漂漂亮亮的,写一段话就要写得顺顺溜溜的,说自己的专业和工作就要说得满满激情、头头是道的,做一件事就要做得周周全全的,让自己的朋友圈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有美感,散发出青春光芒、优雅气质、严谨作风和高尚情操优秀品质。这个功夫下足了,功课做细了,修炼到位了,或许在毕业求职之时,人力资源总监一翻到你的朋友圈,就会有相见恨晚、好职位舍你其谁之感。或许,你的美好职场前程从此别有洞天,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