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与学生站在一起方可赢得学子心

与学生站在一起方可赢得学子心
刘文明
近日,河南郑州某职业学院大雨中举行军训动员大会。面对场下淋雨学生,一位领导站在搭着雨棚的主席台上喊“大家安静站在那里,把该走的程序走完”。学生对此表示不满,多次嘘唏喊话在主席台上的讲话领导“雨大了”“下来!”“你理解你下来啊”。随即,学院学生处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台上的校领导也被雨淋湿了,只是学生们站在台下,很多人没看到。(5月3日《搜狐网》)
这一波舆情后,吃瓜网友在互联网上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梳理一下,大概可以归结为两种观点。一种是给学生贴了标签,认为现在大学生“太不像话”“太娇气”、“太受不得苦了”,“这有点小雨算得了啥”“素质不高,对老师缺乏尊重”。另外一种认为学校做得不到位,“老师言行不一,光会提要求,只会说大话空话”“下大雨就该及时取消活动”“流程和健康相比、学生健康最重要”“对学生一定要爱护”。
实际上,高校大规模集体活动突遇大雨情形时有发生,而各校应对方式却大有不同。早先就有媒体报道,沈阳某大学新生开学典礼突遇大雨,校长当即宣布“不按照事先准备的讲稿去讲了。”随即帅气扔出演讲稿,用半分钟时间讲完4句致辞结束典礼;重庆某大学毕业典礼遇大雨,校长见状果断决定:“由于天气原因,只念演讲稿标题。在网上发表全文!”
这种以生为本、体恤关爱学生的做法固然温暖人心,赢得好评。不过即便不如此而是师生共同坚持一起淋雨也同样可以收获好评,赢得感动,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比如,同样是突降大雨,山东某大学女校长不顾术不久后的身体,不打伞,不穿雨衣,冒雨检阅大学生军训方队。校长和学生在雨中的表现出纪律意识、顽强精神,感动和激励无数人,也让那次军训阅兵意义升华,成为美谈。
显而易见,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同样都是当代大学生,不同学校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性伤害”。由此可以肯定,这绝非因为这届大学生“太娇气”“不像话”,而是因为各校和老师智慧不同,处置方式不同导致。施以爱的名义,用真情打动学生,宁愿放弃讲话稿、删繁就简、简化流程、对学生切实尊重、爱护的,就能得到掌声;不顾个人身体状况,和学生在一起淋雨接受洗礼、双向奔赴任务的,就能让人热血沸腾;自己站在雨棚下讲大话,发号施令,却让学生淋雨的,当然就会被嘘唏和起哄。
学生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共情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法宝,学校和老师只要真正与学生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就能赢得学子心。“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面对大学生群体,千万不能是只有口如悬河的空洞道理、讲一套做一套的言行不一、高高在上的说教指令、虚头巴脑的形式主义和官僚做派,而是要讲究以爱感人,以情服人,以德育人,发挥教育主体的示范引领和主导作用,以共情、平等、尊重的思维,融会贯通“三全育人”理念,善于分析、研究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模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抓住时时、处处的育人课堂和教育素材,用看得见、摸得着、悟得到的实际行动和精神状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感召人,把真善美的种子和纪律意识、顽强拼搏精神种在学子心田,进而培养出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刊登在2023年5月7日《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