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用四道墙刹住一稿多投之风
(2022-12-08 08:58:43)用四道墙刹住一稿多投之风
刘文明
这一段时间,陆陆续续添加了一些微信好友,他们大多都是全国各地的文友作家,有的还算是小有名气。通过刷文友的朋友圈,经常可以见到他们今天晒自己在某报刊上发了某篇文章,明天又晒自己在另外某报刊上发了某篇文章,再仔细一比对发现,两篇文章竟是同文。更有甚者,有时候同篇文章居然可以在六七份报刊杂志上发表。
毋庸置疑,这些文友们的作品质量靠谱,否则难被多家报刊杂志编辑慧眼“相中”。可想而知,他们必是通过不同的途径,以电子化、批量式的路径,群发投给各家报刊杂志。对于编辑而言,尤其是对于出版周期短的日报类报刊编辑来说,见到好稿,立即过审采用,实属正常。而让这类编辑不借助工具而快速有效甄别一稿多投,确实难度不小。更重要的是,在没有特别禁止一稿多投的前提下,编辑们或许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和太大的积极性。
从作者本人在微信上公开晒文的态度看,他们对于自己的一篇文章在多家纸媒刊登一事,并没有丝毫的遮遮掩掩和忌讳莫深,更别说有难为情之感了,反倒是引以为荣,骄傲和得意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由此看来,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眼里和潜意识里,并没有“一稿不能多投”的概念,更没有一稿多投“不光荣”的底线。
写作和出版均涉及知识产权。以保护知识产权的视野观之,报刊杂志所登的文章,其版权属于作者和刊载报刊杂志共同所有,如其他报刊杂志再次发表就需要被授权允许,否则就构成侵权,引发知识产权纠纷。在“原创情结”甚浓的报刊杂志面前,或会因为审查不严导致吃其他报刊杂志已发稿件的“剩饭”,必会损害自家报刊和个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出版资源的角度看,一稿多投导致的一稿多用,严重浪费了纸媒原本有限的版面资源。
一稿多投的作者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对于自己的稿子没有信心,只能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碰运气心理,广泛撒网,多家投稿,借此增加上稿机会。这一类人,只以上稿为主要目的。另一类是“码字老江湖”,对自己的写作实力和稿件质量特别有信心,明明知道多家编辑都会喜欢、会采用,而依然我行我素,照样多投不误。这一类人说白了是故意为之,“钱迷心窍”,主要目的就在于多赚几份稿费,多捞一点名声。
可以肯定,一稿多投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稿多用,属于不端、不良、不自重行为。目前来看,自由写作者的增多导致的投稿需求井喷,已经催生了专业的“投稿平台”,形成了“投稿产业链”乱象。因此,刹住一稿多投、多用蔓延风气,至少不能如此明目张胆,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这就须要作者和出版部门以及社会监督共同发力,构建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刹车”机制。
在自律层面,作者本人要强化版权意识,守住写作和投稿底线,坚持稿件一家一家地投而不是群发群投,从源头处堵住一稿多投。在他律层面,各类报刊和编辑应强化防范意识,严格审核,执行系列组合式四道“硬核防火墙”:第一道是诚信投稿承诺制,作者在投稿第一时间,就会得到报刊杂志拟好的诚信投稿提醒,明确禁止一稿多投,阅读承诺内容并同意后,方可投出稿件;第二道是发文查重制,通过小程序或者百度等技术工具进行检索,快捷阻拦漏网的一稿多投稿件;第三道是稿件录用通知制,对于拟采用的稿件,第一时间反馈录用通知,并再次提醒不得再一稿多投;第四是一稿多投黑名单制,对于通过媒体同行或读者等途径发现的“一稿多投者”,建立黑名单,实行不再录用稿件的惩戒措施,并通报给相关媒体,形成震慑作用。以此对“一稿多投者”形成教育、阻挡和惩戒态势,从而形成良好的写作和投稿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