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番禺职院刘文明的博客
番禺职院刘文明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071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教育者轻装上阵做好学生“家访”

(2022-11-24 09:20:48)

教育者轻装上阵做好学生“家访”

刘文明

  在贵州省望谟县大山深处,摩托车是再常见不过的出行工具,连接大山和城区,驮着一家人的生计。作为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就是这样骑过细长的山路,走村串寨,到学生家里去家访的。过去10年间,刘秀祥走遍望谟县16个乡镇、街道,劝回1800多名学生。“千里背母上大学”的刘秀祥返乡任教10年,“一个都不放弃”的事迹广为传播,感动了无数人。他也因此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是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榜样。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学校和老师跨进学生家门,开展家访活动,并将其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建立起来,是一项教育工作的“土办法”,也是教育的一道美丽风景,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指派教师,让其带着一定的目标,深入学生家庭,开展访问和教育,进行教育沟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报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共同探讨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到家校协同教育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目标。

实事求是地说,在交通快捷、通讯便利的当下,学校和老师对于家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小,扎实开展家庭访问和交流沟通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说已经绝迹了。以笔者的孩子为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时,还有老师主动约我们亲自到家,且论到家待的时间是否很长,访的是很深入至少还是让人觉得,学校和老师是重视学生的,愿意和家长交流孩子教育的。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差不多只有我们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和老师而极少老师进行家访的份了。

从绝大多数的体验看,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即使有屈指可数的家访,也基本是都是因为孩子在校期间非常调皮,甚至到了让老师和学校很头疼、没办法的境地,才不得不向家长“投诉”“求助”。长此以往,在家长眼里,就形成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如果学校和老师找到家长,相约家访,必是“我家孩子在学校犯事了”。从这个角度说,孩子家长反而对学校的家访看淡了,他们反而还认为,不来家访,反而表明孩子在校各方面都表现不错。

无事不登学生门,无求不找家长人。家访的近乎绝迹,有其深刻原因。首先,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联系本来就减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有事发个语音、聊个微信、打个电话就搞定了。其次是在教育供给侧层面,学校和老师内卷了,各种工作任务重了、工作压力大了,导致工作精力分散了,家访压根顾不过来了。老师们就会因为个人职务职称晋升需要学校因为各种评估检查需要,要在定时间内完成各种各样的教改任务、科研任务、项目申报建设验收任务,老师们因此成了全能的项目负责人,成为各种申报材料的“码字工”和“表哥”“表姐”。可想而知的情况是,活都干不完了,上课和教书育人都成了副业,哪还有什么精力和心情去家访。

家校协同,也是做好教育的关键一环。目前面临的状况,亟待扭转。幸好,上位文件出台及时。各级各类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对标对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切实重视家校协同育人,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其中重要的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家访新模式,建立起符合家长期待、学校方便可为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克服功利主义、形式主义,落实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切实减轻学校和教师负担,让学校和教师从项目中、表格里解放出来,轻装上阵,钻研尊重教育规律,聚焦育人主责主业。对于层级学校而言,同样要构建家校共同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督促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增强学生工作本领,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勤于、善于深入学生家庭,切实扛起“四个引路人”职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注:本文刊登在2022年11月27日《番禺日报》上。

让教育者轻装上阵做好学生“家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