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把番职学生当成自家孩子的”
(2022-03-31 13:30:13)“我是把番职学生当成自家孩子的”
刘文明
午饭后,一听到资助中心的崇权老师跟我提及,他要去西区学生生活区,看看接受义务剪发的同学们和这项工作的志愿者们,我就立即决定,跟他一块儿到现场去看看。
校园内,春意正浓,粉红紫荆满树盛开。从西区饭堂西头下来,沿着西区篮球场西路向北,穿过丁字路口,崇权老师抬手往右前方一指,声音洪亮地说,就在那里。顺着手指的方向,我远远地看见店门口拉出的一条横幅,上书“雷锋精神暖三月,公益理发伴我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公益理发活动”。大红横幅下,几位身着志愿者服装的同学,在门口进进出出地忙碌着。
和同学们亲热地打过招呼后,我俩钻进搭在门口的帐篷。帐篷下面,几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周正地摆着。桌子一角显眼处,放着一本蓝色的塑料夹板,里面夹着一张白纸,我定睛一看,是一张义务理发预约时间安排表,上面密密麻麻地打印着41个同学的名字,以及他们对应的理发时间和联系电话。我注意到,表中最后一位的时间安排是晚8:30。我数了一下,已经签了名的学生共有15位。同学们告诉我,签了名的,就是已经理了的,或者正在理的。当同学们告诉我,大家都能严格按照时间准时前来,我心生欣慰,不由得为学生守时精神叫了一声“好”。
店名牌匾,实在很不起眼。我在门口扫视了好几圈,才发现店门上方墙上挂着“预约BEAUTIFUL”的店名。轻手轻脚地走进店里,看到一位40岁上下的中年男子,正在专心致志地为一位同学剪着发,还看到几位学生模样的人,有的在为他人吹头,有的在为他人洗头,井然有序,各自忙碌。
本不想打扰他们的工作,但是那位中年男子还是注意到了我们。低下头在同学耳朵旁嘀咕了一句后,他转过头,右手拿着剪刀,左手拿着裁发梳,微笑着向我们迎过来。他个头不高,头戴一个藏青色鸭嘴帽,包裹得紧紧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睛明亮有神。他的上身穿着红色的志愿者服,腰间别着布袋工具包,包里竖直地插装着各款各样的剪刀、电推、裁发梳和发夹。
崇权老师介绍道,他就是店主林宇峰。看到他实在太忙,说过几句感谢的客套话之后,我便说道:刚好我晚上在校值班,晚间我再来这里找他和同学们聊聊这个有意义的活动。
晚上,按照老规矩,我在东区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地方,看望同学们,聊到8:20便挥手作别,赶紧往“预约BEAUTIFUL”走去。再不去,人家活动就结束了。
迈开如风一般的大步,我很快就到了店里。志愿者们都还在,员工们也还都在各自为同学们忙着。我搬个凳子坐下来,跟他们一起闲聊起来。
林老板应该是个乐观人,他一说起话来就嘿嘿地憨笑。在他慢条斯理的语调,他讲述了这场专为学生义务剪发活动的来龙去脉。
林老板说自己也是贫困人家的孩子,19岁那年,他就不再读书,离家外出学技,选定美发作为自己的职业。在番禺一家理发店当了差不多20年的大师傅后,因为机缘巧合,他带着妻子到我校创业,开了这家理发店。他说他和妻子有个校园情结,特别享受在大学里和大学生们在一起。
有一回和一位学生顾客聊天时,他得知那位同学班上有一个男生,家庭很困难。就是为了节省开支,他在开学前,在家把自己满头黑发剃得特别短,几乎短到精光的样子。他原本计划等到头发长到很长时,再去沙湾一家街边理发店理的,那里只要10块钱一次。这比学校20多块的要便宜很多。可是正准备去沙湾理发时,疫情加重,学校实行严格管理,出不去了,所以就一直拖着,没舍得在学校理发店里理。
“我是把番职学生当成自家孩子来看的。”他说他天生喜欢孩子。那位同学的故事让他心酸。“这么热的天,男生的长发一定会让他很不舒服。”林老板立即动起了一个想法:为困难学生义务剪一次发。
很快,他就把这个想法告知了长期在他店里理发的“铁粉”、校办的伟群老师。伟群老师觉得想法可行,立即联系学生处资助中心负责人崇权老师。崇权老师认为这是好事,立即表示赞同。但为了慎重和表达尊重,他还是做了一下民意小测验,摸查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当他得知大多同学都愿意参与时,便立即组织大家自愿报名,一下子就报了七十多位同学。经过筛选确认,41位贫困生入选。
平时一天,他们也就剪二三十个。一听说有41人,林老板就立即决定,必须停止对外营业一天,辟为义剪日,专门为这41人服务。日子选在3月30日,从早上10点开始,到中午、再到晚上八点半,档期排得满满的,他们连正儿八经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盒饭买回来,简单扒几口,又立即投入工作。
工作开始前,林老板给团队开了个会,明确要求工作人员,不可因为这一次是义务剪发而省工时减程序,一定要把每一次剪发都当作是完成一件艺术作品来做。他说这是他一贯的从业品质追求。实际上,有的同学自己反倒觉得是义剪,没有什么要求,直言简单剪短就行。林老板却说,不可这样,必须把大家剪得美美的,帅帅的。当然,也有讲究的同学,比如就有女生自己先上“小红书”去查,挑出自己喜欢的发型发色,请林老板做出来。林老板说他不将就、更不盲从,还会根据同学的脸型、头型、发质特征和个人气质,进行综合设计,等同学们认可后,再耍起“顶上功夫”,动手精雕细琢。
“怎么样,满意不?”理完一位同学后,林老板扬起脖子、探出脑袋问道。同学们照照镜子回答说:“太满意了!没这么帅过!谢谢老板啦!”林老板笑笑说,他的原则是,出门时的满意还只是第一步,他还会对同学们进行电话回访跟踪,只要有不满意,就可返回来再修剪,直到满意为止。林老板说他特别相信慢工才能出细活。所以有时候,一个女生的头发剪下来,差不多都是一个多小时。
交谈中,林老板谈到,他已经为3位同学提供了店内勤工助学岗位,给出的待遇不错。他还在琢磨,如果同学有兴趣,他愿意再为特困生开辟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他本人还可以手把手教同学学习美发技术,给同学提供更好的资助。
林老板的讲述,让我和周围的同学,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为他的匠心和爱心,送上了大大的点赞。
活动结束后第三天,林老板给我发来信息,表达了他对学校组织本次活动和同学们、志愿者积极参与的感谢,让他的一份情怀得以安放。他还截图告知了他们收到的跟踪反馈意见。我注意到,同学们的回复里,充满了感激之情和赞美之词。可以说,这个活动之所以好,就好在无论是林老板,还是同学们,还是我们老师,都在春意盎然的三四月,收获了一份满满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