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由勤来
——参观万良保国画工作室散记
刘文明
今天一大早,在坐着校车去办公室加班的时候,碰巧和艺术学院的万良保老师以及我们珠宝学院的王老师坐在前后位。这段时间,我们几个是加班的常客,班车上几乎天天有我们的身影,加上平时一直很熟,所以坐在一起,自然就是天南海北很悠闲的聊天。快下车的时候,我们突然聊到了万老师的绘画工作室,王老师对我说,万老师的画室非常不错,他已经慕名专程去看过,非常值得一看。王老师建议我,有机会该去看看。
这位说起话来大嗓门的万老师,可非常人。他是江西的画家,九十年代末期到广州打拼,办企业、开设计公司,发展文化产业,很是热闹红火。前几年,高职教育大力倡导校企合作,他的公司和我们学校的艺术学院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效果不错。后来,他就作为我们的校外兼职教师,给学生教授实践课。再后来,他干脆就爱上了我们学校和教书这一行,把自己的公司交给别人打理,自己跑到学校全心全意做起老师了——这些点滴的情况和信息,都是我在完成我们学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验收总结报告时掌握的。他的这份事迹,还写入了我们的建设总结报告,作为校外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工作的一个亮点展示。
万老师到校后,我就先后到市委办公厅以及珠宝学院工作,所以业务上的交叉已经不多。只言片语的交谈中,只知道万老师顺应高职教育潮流,利用现有条件,结合为全院开设国画选修课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开了自己的中国画工作室。“百闻不如一见。”今天一说到参观万老师的工作室,我当即决定,立即跟着万老师前往参观。我想,参观的目的无非有二:一是感受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二是去感受那种飘扬着浓墨重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气息,感受那份书画给我们带来的静谧、灵秀、滋养和熏陶。
万老师工作室就在6号楼的一楼。这里之前是学校的书店和书库。万老师说,这里地方很大,也很安静,适合他在这里潜修书画技艺,他自己也是很是享受这块风水宝地。虽然此地处在一楼,而且透风不是很好,有些潮气和霉味,但他已经心满意足。
熟练地打开门,万老师就开始热情地为我介绍。一进去就是一个偌大房间。这是是艺术学院“教学做画”一体化的印刷实训室。从功能布局到屋内的设备,从他所教的课程到学生的作业,再到他已经表好、放在桌面上的绘画作品,万老师都一一仔仔细细地娓娓道来。就连他把原先实训室的旧窗帘放在桌面上当画毡的小细节,他都说得津津有味,充满着对职业的那份热爱。
万老师的工作室其实还在里面的一间隔开的房间里。打开里面这道门,万老师带着我进去。一进门,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满屋画作琳琅满目,直逼人眼。墙上挂着的、墙根上靠着的、画桌上放着的,到处都是。有的作品已经表好上了画框,有的还没有来得及表,井井有条地堆在一起。百余幅作品当中,有四平方尺大幅的映日荷花图,也有一平方左右的景物小品。万老师介绍说,他捡起画画,也就是两三年前的事情。因为画画可以打磨时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自得其乐。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数是因朋友喜欢,被点名索要的命题产物。在浓墨重彩的艺术世界游走,我心里自在惬意。欣赏之间,我能够明白,万老师的作品以生活中常见的岭南花草果蔬为对象,大写意地挥毫泼墨,点缀以恰到好处的色与彩,使他的画在似像非像之间,给人很多想象,几多情趣。这应该是中国画的精髓,也是万老师的作品风格,他也因此独树一帜并渐成一派。
我很好奇,问他这些作品的售价。万老师说,这些画,售价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特别是朋友索要的那些作品,少有定价,都是朋友们看着给,又不是以卖画为生,只是自己情趣所在、爱好而已。他很坦率地说,这些作品,从价值上说,每年都会增值的,而且等他出版了画册、办了画展,这些画做还会继续增值。是的,这是行情,艺术品越久越珍贵,而且更重要的是,艺术品本来无价可言,只有你认可、钟爱就好。
参观的时候,我还注意到画室的一隅,堆着一叠厚厚的练字草稿纸。纸上的毛笔字遒劲有力,有板有眼,看似颜体却也自成风格。虽然不在宣纸上写成,但也透露着作者的扎实书法功力。万老师说,虽说书画同源,但是他总对自己的字不太满意,自觉得写得不好,所以只要有空,就天天在这里练习写字、琢磨书法。万老师笑着说,用宣纸练字成本太高,所以就改用草纸,而且正反面利用,响应国家号召,勤俭节约,点滴都浪费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