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2011-06-22 08:44: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师开课材料 |
课题:矩形中的折叠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图形折叠的主要特点,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折叠、猜想、探究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折叠的规律,即折叠部分的图形,折叠前后,关于折痕成轴对称,两图形全等。。
教学难点
找图形折叠前后的不变量,用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方程思想等解决折叠中的线段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背景: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这些问题综合性强,隐含着多种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试一试:
归纳:折叠部分折叠前后,关于折痕成轴对称,即图形折叠前后,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折痕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连线。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一:操作并探究:如下图,将得到的正方形ABCD沿AD、BC的中点M、N对折,得到折痕MN。再将点C折至点P的位置,折痕为BQ,连接PQ,BP。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问题1:找出图中相等的量。
问题2:探求∠PBC的度
问题3: △PQR是否是特殊的三角形?
问题4:Q点是否为CD的中点?
问题5: QP的延长线会不会经过点A?
问题6:求MP的长。
问题7:MP:PN的值是多少?MP:PR:RN呢.
问题8:聪明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问题?
归纳: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是找折叠图形的不变量,
利用方程思想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如图,长方形ABCD沿AE折叠,使D落在边BC上的F点处,如果∠BAF=x°,AD=2 ,则∠DAE=____,EF=_______.(用含三角函数的式子表示)
问题三: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cm,AD=10cm,求EC的长。
A |
B |
C |
D |
F |
E |
归纳:折叠问题中常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解决.
四、探究新知,领悟应用
课堂上,周老师出示了以下问题,小明、小聪分别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请你也解答这个问题:
在一张长方形ABCD纸片中,AD=25cm, AB=20cm.现将这张纸片按如下列图示方式折叠,分别求折痕的长.
(1) 如图1, 折痕为AE;
(2) 如图2, P,Q分别为AB,CD的中点,折痕为AE;
(3) 如图3, 折痕为EF.
五、小组合作探究,在实践中提高
已知:在矩形AOBC中,OB=4,OA=3.分别以OB,OA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F点的反比例函数
后,C点恰好落在OB上?若存在,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将一张纸第一次翻折,折痕为AB(如图1),第二次翻折,折痕为PQ(如图2),第三次翻折使PA与PQ重合,折痕为PC(如图3),第四次翻折使PB与PA重合,折痕为PD(如图4).此时,如果将纸复原到图1的形状,则∠CPD的大小是(
A.120°
六、小结:(1)折叠
(4)掌握了一个解决图形翻折问题的原则,那就是图形量不变的原则,无论它是怎么折叠,折叠到哪里,每一条边、每一个角都是不变的,希望同学们在解决图形旋转、平移时也要记住这个原则,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