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阳祛湿养在春
(2015-02-17 17:37:11)
标签:
健康体质养生 |
分类: 中医养生 |
绿豆苗、黄花鱼,护阳祛湿养在春
春节过后,全国各地仍处于雨水节气的影响中。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然而,雨水之季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一定要多加注意。
捂春养阳,刘博士有锦囊
春日养阳顺应气候,民间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的谚语,道出了早春乍暖乍寒,说变就变,常有寒潮侵袭的气候特点。所以要顺应气候来防寒保暖,不使阳气受遏。《寿亲养老新书》中说:“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摄生消息论》也说:“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薄衣,温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刘博士锦囊:科学的防寒保暖方法,有利于维护人体阳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地抵御寒邪的侵袭,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根据天气预报来调节衣着,保暖以养阳,防范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只要注重春日养阳的自我保健,就能健康潇洒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的阳春三月之美。
春季养阳重在养肝,中医理论认为“肝主情志”、“怒伤肝”,调理情志是养肝重要的一环。如果整日郁郁寡欢,容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引发腹泻等问题,若是过于愤怒或兴奋,又对脑血管伤害很大。
刘博士锦囊: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肝属木,应春阳升发之令,似杨柳般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因此,在养阳之中重在养肝,关键一条是调摄情志。就是要驾驭和调控好自己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如果思虑过度,忧愁不解,就会影响肝气的疏泄条达,使体内的气机升降运行失调,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丛生。特别是素有精神病、肝病、高血压等病的患者,若不注意情志养生,极易引起旧病复发加重。所以,春季务必保持情绪愉悦,乐观达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冬季强调静养,但春季相反,应动养,因为“动则养阳”。经过冬三月的收藏季节,人们应多做户外活动,对健康十分有利。
刘博士锦囊:春主生发,在出游时,最好用鼻子呼吸,一方面能阻挡一部分有害物质“病从口入”;另一方面鼻黏膜的血管丰富,腔道弯曲,对干燥寒冷的空气有加温、加湿的作用。雾天污染物较多,最好别出去锻炼。另外,春季运动要有度,早春时节,身体各器官功能还处在较低水平,此时不宜进行激烈、长时间运动,要从舒缓的运动开始,如慢跑、步行、放风筝等。
春季去湿气,打好健康底
又湿又冷、又闷又潮、寒湿阴森……在我们对环境或是天气的抱怨里,“湿”常常成为一个关键的字眼。
的确,在中医看来,湿气似乎称得上是“万恶之邪”。在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致病因素中,湿邪杀伤范围最大。这是因为,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成寒湿,让人冷得透心彻骨;遇热为湿热,闷得使人透不过气、出不了汗;遇风则化为风湿,成为难以摆脱的慢性病……
初春时节冷暖空气不断交锋,潮湿、降雨无法避免,因此,这个季节及时给身体“排湿”,对一年的养生保健都至关重要。除了适当补充薏米、红豆等有祛湿作用的食物,还要注意一些生活细节,让湿邪无处可入。
睡足觉。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容易脾虚,进而引起水湿停滞。最好每天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保证6~8小时睡眠。
吃清淡。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并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和湿气。最好坚持适量、均衡饮食。
少沾凉。中医认为,过多食用冰激凌、凉性蔬果等生冷食物,会影响肠胃功能,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凉品”要限量,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此外,“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特别是在季节变换时。切记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等。
初春美食抢先看
雨水过后,多吃豆苗
初春时节,正是豌豆苗大量上市的时候。豆苗不仅吃起来味道清香、质地柔嫩、滑润适口,还含有非常全面的营养素,具有多种食疗功效。雨水过后,可尝试多用豆苗入菜。
豆苗含丰富钾、磷,钾是维持肌肉运作的必需物质,并能调节血压,而磷质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可促进脂肪及糖类代谢,调节体液、血液酸碱平衡;豆苗也含大量膳食纤维,可加快肠道蠕动速度,帮助排便。
中医则认为,豆苗性凉微寒,具清热作用,春天吃可清热祛火,还有助皮肤光滑柔软。另外,豆苗还有利于消除水肿。
豆苗的吃法很多,下面向大家推荐一道蟹肉扒豆苗。蟹肉增添鲜味,并提供低脂蛋白质,加上少油少盐,令菜肴营养更全面。做法﹕锅预热,倒入上汤及水,以大火煮滚;下豆苗,加油、盐、糖及酒,煮1至2分钟后,捞出豆苗备用。蟹肉倒入汤中继续煮,煮滚后打生粉芡、蛋白拌匀,制成蟹浆;蟹浆浇在豆苗上,即成。
初春要多吃一种鱼
初春时节,正是黄花鱼大量上市的季节。此时起捕的黄花鱼被称作“报春黄鱼”。 黄花鱼此刻正值产卵前夕,鲜肥肉嫩,鱼鳞金黄。在初春食用黄花鱼,是很好的营养补充。
黄花鱼的营养
研究发现,黄花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他命A、B以及磷、钙、铁等,无机盐含量高,且鱼肉组织柔软,宜于消化吸收。最妙的在于它的“蒜瓣肉”没有碎刺,最适合老人、儿童和久病体弱者食用。
黄花鱼的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黄鱼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气、健脾开胃等功效。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花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黄花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延缓衰老。中医认为,黄花鱼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在唐代《开宝本草》中介绍的“莼菜黄鱼羹”食疗方,即用莼菜15克,黄花鱼250克,共煮煎浓汁服用,有益气开胃的功效。
黄花鱼的吃法
黄花鱼的做法有很多种,无论红烧、油煎、糖醋、干炸还是清蒸,都简便易做,味道鲜美。不过,黄花鱼容易生痰助毒、发疮助热,所以易发溃疡的人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