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常用保健养生方法——捏脊

(2014-05-30 13:30:16)
标签:

育儿

健康

分类: 中医养生

                            小儿常用保健养生方法——捏脊

 

                                                              中西医结合博士  刘存光

    

    宝宝不吃饭、消化不良、易感冒,上医院打针吃药最让妈妈头疼、宝宝反感,怎么办呢?不妨在家里给宝宝捏捏脊,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生长发育,还可以强身健体,防治多种疾病。最重要的是,捏脊法不打针,不吃药,在家里就可以操作。刘博士在此跟各位家长呼吁:尽量不要打针吃药,捏脊非常方便宜行,适合0-5岁间的宝宝养生保健。

    捏脊疗法(即擀皮),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连续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疗法。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本法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小儿疳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呕吐、便秘、失眠或者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哮喘缓解期等慢性疾病。对于健康的孩子,捏脊可使其五脏六腑功能更快地趋于完善,并可通过提升其脏腑功能和加强全身气血运行,间接达到增益智力的效果。此外,对于小儿的一些怪癖如特别胆小、爱哭、咬指甲、脾气暴躁等也有明显改善的效果。
    肺系疾病孩子反复感冒、咳嗽,西医称为免疫功能低下,中医则认为是小儿卫外功能薄弱,阴阳不调。捏脊通过刺激督脉和膀胱经,能调和阴阳,健脾理肺,从而达到提高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
    胃肠疾病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高能量的食物,如油炸食物、甜腻食物、高蛋白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其他感染性腹泻会迁延变为脾胃虚弱。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夜啼、睡眠不安中医有句古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捏脊疗法能调理脾胃,使之正常运转。脾胃功能正常了,孩子就不会有腹胀、腹痛、胃脘饱胀的现象,自然能够安然入睡了。
    遗尿、多汗通过捏脊来刺激人体脊柱两侧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起到防遗尿、止汗的作用。
    http://s16/mw690/9919847cgd79124cbe18f&690

http://s10/small/9919847cg7bf4eb9039e9&690
●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显效慢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为加强疗效,在捏到与病症对应的背俞穴上时,可加重捏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
注意事项:
时段:捏脊时,最好是晨起时或晚睡时捏脊,不要在饭后一小时内捏脊,不要在小儿哭闹或睡着时捏脊。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家长给孩子捏脊或刮痧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有穿堂风,千万不能受风着凉。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时间: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手法:①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②要捏捻,不可拧转。③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年龄: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力度宜轻,避免造成皮肤破损,要循序渐进。
禁忌:当有感冒、急性腹泻、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不宜捏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