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立春灸

(2013-12-27 17:08:34)
标签:

健康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各从其根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生气通天论》)但具体怎么养,怎么理解运用这句话,却有很多种理解方法。

    笔者愚见,沉浮二字,道破天机,阴阳,不过一气之沉浮而已。春生夏长,为浮,秋收冬藏为沉。春夏养阳者,养生养长也,气从下而浮于上也。秋冬养阴者,养收养藏也,气从上而沉于下也。升降往复,浮沉不息,生长之门也。立秋、立春,阳气出入节令也。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讲究食补的中国人,此时选定了具有辛甘发散之特质的食物,让身体顺应天时。

 此灸法虽然是“升阳养生法”,但一定要从立秋开始,而不是立春。因为没有收获,没有积蓄,就没有支出。健康,是不能贷款消费的。

 关元,关藏的是我们人体的元气。元就是元气、天气,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关则是枢纽,机关,开合之处,这里主要是关闭、关藏、闭藏的意思。古书上说:每年春夏季节交替的时候,艾灸关元千壮,长久坚持,人就不再害怕寒冷暑热。尤其是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更要加倍注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元气也会逐渐减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体质在下降。其实就是体内元气少了。


气海和关元穴在我们的下腹部,就像一对好姐妹一样,一收一散,一开一合。古人说"气海一穴暖全身",就是强调这个穴的保健养生作用。实际上,现代实验室的实验也证实了,艾灸气海对于免疫球蛋白有明显的增加。可见,从微观和宏观来说,气海穴都是一个极其有作用的穴位。

很显然,关元对应立秋,而气海对应立春。立秋灸关元,立春灸气海也是天人相应的疗法之一。

 

 

今年8月8日立秋,介绍一种升阳养生灸,一年只灸这两次,但是每次壮数要灸够,效果非凡。


   灸法:
  立秋,隔一分厚的姜片,一般女14岁-28岁之间,男16-32岁之间,灸关元一百二十六壮,如女28岁 、男32岁以上,则每七岁加三十六壮;如果女14岁、男16岁以下,则每七岁减24壮。无论男女,3岁以下,禁用此灸法。
  立春,隔一分厚的姜片,一般女14岁-28岁之间,男16-32岁之间,灸气海一百二十六壮,如女28岁 、男32岁以上,则每七岁加三十六壮;如果女14岁、男16岁以下,则每七岁减24壮。无论男女,3岁以下,禁用此灸法。

“【壮《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一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法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人身有十二经,十五络,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壮,以应一岁之三百六十日。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每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


不过今之人,多半宜酌减灸数。概今之人多半神杂气乱,心不清净,灸数太过恐反生耗精之变。


关元的取穴方法:
   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气海的取穴方法:
    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取穴的图示参见:
http://mifang.org/am/xue/guanyuan.html



艾炷的大小:
          以半粒小花生米大小为宜。

隔姜灸:
    将艾作成半粒小花生米大小的艾柱,在穴位和病灶部位置放23mm厚的鲜姜片,姜片可用牙签刺成数个小孔,将艾柱置于姜片上点燃,局部组织灼烫重时,稍挪动姜

------------------------------------------------------------
其他灸法说明:
夏天没大病,乱灸关元,灸多了,会短命的。
日常回旋灸,灸足三里和中脘,足三里7壮,中脘5

关于艾绒的制作方法,可参考:(#3,#9)
[url=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1]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1[/url]

回旋灸法:
       又称熨热灸法。是指将燃着的艾条在穴区上方作往复回旋的移动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本法能给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剌激。回旋灸的艾条,一般以纯艾条即清艾条为主,近年来,临床上也有用药艾条施灸,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报道较多的为赵氏雷火灸法,以独特的配方研制成的药艾条作回旋灸,用于治疗某些五官科及妇科病证。

另一篇类似文章:

秋灸关元 春灸气海--养生灸法
2007-05-07 18:06
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早在《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淮南子“良医者,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
  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内经》“灸则强食生肉”;“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瘥,瘴疠温疟毒不能着”。宋窦材《扁鹊心书》“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 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可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虚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率于后,主一身之阳。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环不息。再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又多为温热芳香之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之力更著。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
  主穴:气海、关元穴。
  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穴释】
  气海: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灸之能益脏真,回生气,固元阳,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为下焦之要穴。
  关元: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藏精之所,为培元固本,补气益 精,回阳固脱之要穴。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土。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纳谷,故灸足三里能升阳益胃,强壮脾肾,调和气血,益先后天之气。
  中脘:胃之募穴,腑会于此。李东垣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故凡纳呆食少,食谷不香,饮食不化,面色痿黄,形体消瘦等脾胃虚亏之证,均可灸之。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穴。《针灸大成》说:“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不举……”故一切脾肾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壮数和年龄】《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一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因此,此灸法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人身有十二经,十五络,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壮,以应一岁之三百六十日。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每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 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地之气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如《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收欲神气。”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合脏气生藏之机。
  【灸前准备】
  (一)艾绒之选择:最好选用多年之陈艾(蕲州产者为佳),或市售药制艾条,剥去纸外壳,将其揉搓成细绒,色白如棉絮状,除去杂质,制艾柱如枣核大,炷体坚紧,上尖下圆如锥体。
  (二)生姜之选择:选用上品老姜,切片约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并在姜片上,针数孔备用。
  (三)备料:生姜,艾绒,线香十支,火柴一盒,线绳一条,纱布两块(中心涂油脂),胶布两条,方盘一个,镊子一把,灰盒一个。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条温和灸代替)
  (一)保持室内温度,环境要安静。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盖好衣被,暴露应灸部位。
  (三)先用线绳,从脐下至耻骨上测其总长。然后,折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关元脐下三寸)。定位后,作出标记。
  (四)穴位常规消毒后,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上。
  (五)用线香点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尽时,将艾灰取掉,另换一炷。如此接替点燃,直到应灸艾炷燃完为止。
  (六)按规定壮数灸完后,除去姜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如有灸伤,涂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护润泽灸伤之外皮,再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一)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详细询问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须消毒,防止灸伤感染。
  (五)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六)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如有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无菌包扎,过数日再换敷料,以防感染。
  【适应证】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病症。
  【禁忌】
  (一)法定传染病,不灸。
  (二)癌瘤、肿疡,禁灸。
  (三)急性炎证,如肠痈、胃穿孔、肠梗阻,忌灸。
  (四)大饥、大饱、失惊、酒醉,缓灸。
  (五)温症,伤阴明显者,缓灸。
  (六)发高烧者,禁灸。
  (七)孕妇,忌灸。
  (八)阴虚火旺者,慎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