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有人会说自己天生体质好,简直就是百病不侵,不但身体健康,每天工作起来也能精力充沛,心情愉悦。有的人却感觉自己天生是个“药罐子”,光体质弱不说,还经常生病,只要流行感冒的季节一到,感冒、发烧总先找上自己,平时去医院看病的次数也比普通人要多。
对于自己经常生病,不少人会归结于近来饮食不规律,气候多变,自己睡眠质量不佳,工作压力太多,心理焦虑等各种原因。
其实,从中医理论来看,疾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体质因素有关。一个人体质的好与坏不仅决定生病或者不生病,还决定了我们的身体容易生什么病。人与人不同,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特征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也就是主要由来源于父母的先天因素所决定的。而这恰恰与许多特定疾病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传统医学上,将辨证论治作为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即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法。而在饮食上,中医同样讲究辨体施食,即对于饮食的选择需分清体质。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人的体质,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获得。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后天因素则决定着体质的形成和转变。先天禀赋是指父母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它可以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在每一个人从生长至衰老的生命过程中,都会受到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影响,从而使体质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可以说,人的体质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其也具有可变性。换而言之,体质是可以调整的。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营养、疾病影响、药物作用等因素都属于后天因素,其中对体质的形成和转变起着重要作用的便是饮食。
正是由于有各种不同体质的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依据体质的不同特点分为平和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九种类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