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统一在养生保健上的意义
(2012-05-04 11:03:37)
标签:
形神统一健康 |
分类: 中医养生 |
形神统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二者的辨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一)神为生命之主
“形神统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也正如张景岳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权精气而为运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
(二)形为生命之基
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战国思想家荀况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这里的“天”,是指自然界;“形”指人之形体;“神”指精神。其意为,人的形体及精神活动都是自然界的规律在起作用,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必然结果,只要具备了人的形体结构,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内经》对形体与精神关系的论述,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这不仅阐明了精、气、营、血、脉是“五神”的物质基础,而且说明了五脏的生理功能与“五神”活动的关系。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情,神活动于内,情表现于外,这就是五脏与神、情的密切关系。
(三)形、神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人生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以物质、能量代谢为特征的脏腑功能活动,和以脏腑的生理活动相应的高级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感等)的协调统一,是在“心神”主导作用下完成的。现代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人类情绪变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现象的变化同样可以引起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颜色.声音、气味、食物等,都可作用于人体,使之发生情绪改变,进而影响人体生理活动。这说明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是随时随地互相转化,相互影响,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长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且为现代科学进一个弄清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形神统一在防治疾病的意义:
形神统一的理论在防治疾病上则强调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一)守神全形
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神明则形安”。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调神摄生的内容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清静养神: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②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④节欲养神:虽说性欲乃阴阳自然之道,但过度则伤精耗神、节欲可保精全神。⑤修性怡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总之,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二)保形全神
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的。张景岳说:“形伤则神气为之消”,“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这很着重强调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表,形体衰亡,生命便可告终。
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体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形”重在保养精血,《景岳全书》说:“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阳气虚损,要温补阳气,阴气不足者,要滋养精血。可用药物调林及饮养,以保养形体。此外,人体本身就还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保养身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劳逸适度、避其外邪、坚持锻炼等,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养神和养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论推导下,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三)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
(四)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
(五)动静适宜
《类经附翼·医易》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我国古代养生家们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是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
动净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睡。
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