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是怎样反对中医之一:鲁迅反对中医吗?
鲁迅的早期作品《呐喊·自序》和《父亲的病》,对中医中的庸医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文中说到:给他父亲看病的那个中医所开的药方,做药引的“蟋蟀一对”
“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由于庸医治死了鲁迅的父亲,早期年轻而血气方刚的鲁迅在痛苦中对中医产生了“偏激”看法,不足为奇。对于鲁迅《呐喊·自序》和《父亲的病》,许广平评价说:前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那时鲁迅还只是一个民主革命者。怎么意思?说明鲁迅的思想当时并是非常不成熟,看问题偏激在所难免。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名人的话不都正确”。
下面更多是鲁迅对中西医的说的话。
鲁迅在《马上日记》(1926年)一文中,也批评了西医,说“西方的医学中国还未萌芽,便已近于腐败。我虽然只相信西医,近来也颇有望而却步了。”又说:“这是人的问题。做事不切实,便什么都可疑。”
在《马上日记》鲁迅还记载了一件事:一位朋友送他两包柿霜糖,他听说嘴角上生疮,用此糖一搽便会好,就想储存备用,可见他很相信,而这分明是中医的偏方。
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晚期,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他仍然不愿服中药。鲁迅对此写道:“那时新闻上有一条琐载,不下于他一生革命事业地感动过我,据说当西医已经束手的时候,有人主张服中国药了;但中山先生不赞成,以为中国的药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诊断的知识却缺如。不能诊断,如何用药?毋须服。人当濒危之际,大抵是什么也肯尝试的,而他对于自已的生命,也仍有这样分明的理智和坚定的意志。”(《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请注意:1、西医对孙中山的晚期肝癌也是“束手无策”的,并非包治百病。
2、虽然孙中山不愿意看中医,但孙中山和鲁迅都认为“中国的药品固然也有有效的”,没有否认中医中药,更谈不上极力反对,只是他们个人不喜欢而已。
3、“人当濒危之际,大抵是什么也肯尝试的”,说明孙中山知道晚期肝癌是绝症,什么方法都用过了,治不好了,所以才不愿意再治疗,对于当时的孙中山来说,安排革命后事比什么都重要,必须争分夺秒。
鲁迅先生在后期作品如《经验》中,对中医中药有这样一段论述:“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症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偶然翻翻《本草纲目》,不禁想起了这一点。这一部书,是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不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而尤其惊人的是关于毒药的叙述。”
《本草纲目》是什么?中医最基础的课本。鲁迅对它是褒是贬,一目了然。
有人断章取义,说鲁迅说了《本草纲目》是“捕风捉影的记载”,可笑得很。
鲁迅在杂文《我的种痘》中,他称赞了我国中医学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古代的种痘法------这也是中医中药。
一九三0年,鲁迅还翻译了日本的《药用植物》一书。这部书吸收了当时生药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丰富、促进中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药用植物》是什么?典型的草本植物----中药,和《本草纲目》本质一样。
鲁迅的另一篇文章中,对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加以肯定。如果鲁迅反对中医学说,就会骂秦始皇为什么不把农书和医书一起焚掉,一劳永逸。
许广平在一篇回忆录中说,鲁迅在居住上海的最后十年中,常和周建人谈到《本草纲目》或其他中医用草药治急病见效的实例,并亲自向朋友介绍用《验方新编》上的中药方治病,又说他年轻时曾生过“抱腰龙”的病,也是在乡间用草药治好的,可惜忘记了药名。他常对一些效果很好的中医验方因年久失传而湮没无闻深表惋惜,希望有人加以科学整理。可见鲁迅不但在理论上认识中医中药之可贵,在实际生活中也这样相信的。
慢慢去找,还有很多实例,证明鲁迅对祖国医学的态度,根本不是网特们说的“坚决反对”,而是认同中有批评,批评是一种爱护,促其改正不足。包括西医在内的任何学科都有其糟粕一面,都需要改正不足,科学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所以,反对中医中药的人士别有用心的,是阴谋。
“我父亲并不反对中医,反对的只是庸医。”这是鲁迅之子、全国政协委员周海婴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开场白”,也是最好的注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