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节谈中医养生:于娟老师的案例有感

(2011-09-10 10:30:02)
标签:

教师节

中医养生

于娟

分类: 中医养生

                       教师节谈中医养生:于娟老师的案例有感

 

    今天是中国第27个教师节。1985年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教师节是一个感谢老师一年来教导的节日,不同国家规定的教师节时间不同。每年公历9月10日,是中国的教师节。

于娟老师的案例

 

     在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健康问题也,是应该值得关注的。今天我想谈谈今年上半年因写生命的博客轰动上海滩的一位大学老师----于娟。

    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 2009年12月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晚年丧子,中年丧妻,幼年丧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于娟说。

  2009年12月27日,长期自恃身体十分健康的于娟被确诊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雳般震惊了这个家,她是家中的独女,考大学读硕读博留学,刚回国参加工作3个月,1岁多的儿子刚会叫妈妈,一切才刚刚开始,难道就要戛然而止?

  于娟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何会得癌症?这个名词她从来没有想到会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在她看来,她得乳腺癌的概率是如此之小:“第一,我没有遗传;第二,我的体质很好;第三,我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岁以上人群,我只有31岁。”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医生确诊是乳腺癌晚期,最多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

病魔,将这个小康之家瞬间击垮,从发现乳腺癌晚期到病故的一年半时间,于娟买掉了上海辛辛苦苦买的一套房子,家乡两套房子,估几计约300-400万,还是未能挽回生命。

 

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在于娟看来,她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并远离它。

 

   带着这个想法,于娟开设了一个博客,博客名叫“活着就是王道”,尽管需要休息,但是她还是坚持每天早晚更新两次博客,记录下病中的一些情况,对癌症的情况的介绍,并反思当时的生活方式:“我认识的所有人都晚睡,身体都不错,但是晚睡的确非常不好,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同时,聊天、网聊、BBS灌水、蹦迪、吃饭、K歌、保龄球、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

 

  “下午5-7点酉时 肾经当令 晚上7-9点戌时 心包经当令 9-11点亥时 三焦经当令 11-1点子时 胆经当令 凌晨1-3点丑时 肝经当令 3-5点寅时 肺经当令 5-7点卯时 大肠经当令当令是当值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个时间,是这些器官起了主要的作用。人体不能在这些时候干扰这些器官工作。”

 

   “23时至次日3时,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段,也是肝脏最佳的排毒时期,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脏受损足以损害全身。所以,‘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并不夸张。因此,医生建议人们从23时左右开始上床睡觉,次日1至3时进入深睡眠状态,好好地养足肝血。”

 

  “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我不希望我的日记成为一个募捐箱,虽然我很需要钱,但是不希望让别人误解我这是一种募捐的行为。”于娟说,命比钱更重要,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她用命记录下的文字后能够有所启发,更关心自己的身体,更了解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足够了。  

 

   “早知道会这样”,这已经成了我们痛悔时最常用的句式。当然我们也都清楚,我们都无法“早知道”,所以我们能做的,也正是于娟老师一再提醒我们的,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乳腺癌的高发人群-------教师

 

   教师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尤其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教师。原因:移民城市,新上海人要融入则要奋斗,教师的职业特点追求完美,晚育,哺乳期没有母乳喂养等因素。还有起居方面违背养生的规律。

 

生命:总是感觉失去了才懂珍惜

 

   于娟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许多人在患上不治之症以后都以书或网络的方式警醒世人,并转告自己的感悟。但悖论是,如不亲身经历,大多数人还是不会“悔改”,“毫无必要”的压榨或消耗自己的生命总是理所当然,等身体垮掉时,又才幡然醒悟自己亲手毁掉自己的幸福。纪德在小说《背德者》里说:“人们最动人心弦的作品,总是痛苦的产物。幸福有什么可讲的呢?除了经营以及后来又毁掉幸福的情况,的确不值得一讲。”

 

   很多东西,只有当我们快要失去的时候才倍感珍贵。生命如是,感情如是,亲情也如是。我们总是期待着天荒地老、地久天长,却不懂得去经营和珍惜,等到真正大彻大悟的时候却为时已晚。如此看来,还是知足为好,人生追求什么完美?能够每天快快乐乐的活着就是最好的了。

 

    生命,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平时身体好的时候没想过生老病死,离别感伤。若是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倒计时,和亲人朋友的相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恐怕每个人心中涌起的除了绝望之外更多的是空白。生命太脆弱,用健康代价换来的那些所谓的物质在生命面前显得尤其渺小。走到最后一刻才明白最宝贵的应该是什么,于娟所说的所谓“浮云”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只有在生命即将消失殆尽之时才能意识到自己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幸福是什么?

 

  早睡早起,规律的作息时间有益健康,这句话所有的人都会承认,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工作的压力需要我们去承受,各种交际活动需要我们去应酬,数不尽的生活欲求需要我们去争取,日新月异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应接不暇的网络资源诱惑我们去点击……使我们不得不将白天延长进夜晚,由不得自己。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早睡早起已经离我们远去。看了于娟《生命日记》,相信每个人都会很震撼,但是看过之后,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坚持健康的作息规律。

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为了追逐一切浮华的东西,忘了自己的生存之本,忘了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忘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许,人应该懂得幸福的真正意义,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得到幸福。

 

广大教师的福音------医“治未病”

   “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可能发生的病。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音cuó)后防复”三个阶段。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摄情志、健身锻炼、调节生活、合理膳食、谨慎起居,并倡导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同时强调可以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保健和防病,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目的。

  “已病防变”,即有病早治,防止病变。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以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防止传播条件的产生。如中医药在防止冠心病心衰的发生,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瘥后防复”,即愈后防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再度发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疾病恢复期,人体正气尚未复元,疾病症状虽已消失,但病根未除,若因调养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受某种因素诱发,将使潜伏于体内的旧病复发。愈后防复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中医养生,中西医一个不能少

    如今,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这和中医理论也有不少相吻合之处。那么,相比西医,中医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中医从宏观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保健养生是中医的强项。但中医主观性较强,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偏差较大;而西医注重微观、标准,对疾病的排查有利。“所以,在治未病中心,我们讲究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各自的优势。”

  对于体检报告未发现疾病的健康人群,西医目前没有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都是一些大众化的保健措施,如早睡早起,注意饮食,戒烟戒酒,加强锻炼。而中医则不同,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辨证,辨别个人体质和证候特点,开出个体化的中医养生保健“处方”——药物疗法(指内服中药、药膳、膏方等)和非药物疗法(指针灸、砭石、按摩、导引、运动、饮食、情志和音乐等传统外治法)。

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与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息息相关。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突出亚健康干预,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传染病控制在感染前,才能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