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的五大自身发展规律

(2011-08-18 12:01:26)
标签:

中医

发展规律

健康

分类: 中医养生

中医五大自身发展规律

 

               原创:养生的金狐

 

(一)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医药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以中国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中医将之发展得淋漓尽致。中医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中医古籍莫不贯穿这一思想。

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阴阳五行,就不可能学好中医。有人认为中医理论太玄,是古代的东西,因而是落后的、不科学的东西。其实,是他自己不能或不愿意搞懂;这种人也听不懂相对论,但却不敢说相对论不科学,因为那是洋人的东西。我们虽然可以把中医经典翻译成白话文,让中国人好理解,让外国人能看懂。但翻译中很难把原意译准、译全,而且韵味全失。把唐诗宋词都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学,还有什么意义?

西医源于西方近三二百年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采用逻辑分析思维;中医不然,用的是形象演绎思维。二者没有共同语言。百年来,总有人要用西医思想解释中医,解释不通就说中医不科学;这就如同用芭蕾舞改造京剧、用足球规则裁判篮球比赛一样可笑。离开了中华文化、离开了阴阳五行,不仅学不好中医,解释不了中医,也永远理解不了中医。

(二)中医是临床医学,实验室研究不出中医药理论

中医的理论是从临床中总结升华出来的,不是从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医圣张仲景的巨著是他与伤寒斗争的结晶。因温病,10年中张仲景族人死亡三分之二,他作为长沙太守,不断临床,奋而研究,遂成医圣。明末清初,瘟疫流行,吴鞠通、叶天士整天救治病人,在仲景基础上发展了温病治疗,其后才由其弟子们总结出《温病条辨》,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等等。

SARS、艾滋病、“禽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是瘟疫,迄今西医也没有拿出好的对策;然而,SARS流行,有关部门崇洋媚外,只许西医进行治疗,不许中医介入。如果真是执行宪法规定的中西医并重,一开始就组织中医参与治疗,不仅可以更快地解除患者痛苦,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且中医理论可能又有创新,总结出新的辨证论治方法了。不让中医临床,不仅是对中医的无知,也无异于扼杀中医!

中医理论没有一个是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但今天我们的研究却要求搞这个动物模型那个动物模型,提出这样的假说那样的假说,进行这种实验那种实验,非要找到什么有效成分予以分离提取,等等,实在是东施效颦。某中医大学在《中医药现代化》杂志上发表那么多论文,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对中医中药发展、对中医临床没有任何意义的实验室“成果”: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耽误了研究生的青春,将中医发展引入歧途。

不了解中医的发展规律、跟在西医后面爬行,其结果必将导致中医西医化而后彻底消亡。

(三)中医属于意会知识范畴,适于师徒传承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创造了“个人知识”一词,从而使知识不再被看作具有与个人无关的、普遍公认的客观的性质。因为“个人知识”是通过识知者对被知事物的能动领会实现的,而领会过程需要理解行为主体的个人参与。对中医药学来说,其本身就是难以被西方学术言传的“个人知识”。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博士后张超中的出站报告《中医药知识创新战略研究》指出:“按照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中医药知识在性质上属于意会知识,这种知识比一般作为客观知识的科学知识更具有实在性且居于主导地位,克服了后者源于方法论的知识缺陷,因而具有开拓个性化科学境界的理论功能和实践方法,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建设性因素。”该文又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未能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推进传统医学发展,其根本原因来自于对传统医学的怀疑,缺乏对意会知识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就我国来说,实现中医药理论的当代创新必须打破客观知识的束缚,建立以意会知识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意会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领悟过程:把不连贯的局部理解为完整的整体。这种认识方式不同于我国当前通行的“言传式”的方式。最能够代表中医药学知识之意会性质的概念当属“神”,即精神。对“精神”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人的感受和体验。“言传”难以描述。

从这种意义上说,具有意会知识属性的中医药学更适合于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师徒传承,使之领悟。院校教育肯定是有用的,但决非是唯一的,更不一定是最先进最科学的。因此,考执业中医师必须要大学文凭,是不了解中医药学属意会知识范畴,硬要用客观知识去要求。

所以,中医的培养必须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而中医执业医师的认定应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来管。

(四)个性化治疗,使中医适宜于诊所形式

西医是群体性治疗,只要是这种病,就用这种药。然而,要弄清患者得的是什么病,西医只能采用排他式诊断方法。比如一个患者头晕目眩,半侧有点麻木,医生把各种可能性一一排除,最后确定是脑溢血还是脑血栓。甚至一个普通的感冒,也要进行几种检查,仅一两个大夫也难以确定。所以,西医必须办医院,设立各种科室,购买各种设备,医院越大越好,设备越多越高级越先进越好——西医认门!

中医则不同。中医是个性化治疗,其诊断只需望闻问切,无需其他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所以一个中医即可开设一个诊所,甚至药品也完全可以做到前店后场,自行生产: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几千年来,中医看病没有病床,都是家庭病床,大夫到患者家中诊治,就是太医院给嫔妃看病也不例外。中医只分内外妇儿,每个中医都是全科医生,一个中医就是一所医院。民国初年,我国80万中医基本上都分布在农村。一个好的中医,一个诊所,惠及方圆几十里的民众。

中医诊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并非千人一方。深圳黄炳华大夫自学中医,一个诊所,三两个医生,没有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却什么病都看。因为他疗效好,费用少,远近闻名,许多患者跑百十里地前往就诊。一个小小诊所,他每天要看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他辨证论治一个阑尾炎,不过百十元花费,效果很好;而西医看阑尾炎,需三两千元,动辄手术,患者还得受罪。所以,中医适宜于设立门诊或诊所而不一定要建成大医院。换句话说,中医,也只有中医,才能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广泛设立诊所,方便居民看病,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西医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每个村、每个社区的西医诊所不可能备齐各种设备仪器,即使备齐了,三两个西医也不可能都会使用那些仪器设备。

(五)中医中药不分家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是一体,从不分家。一提中医,就包括中药以及中医的各种非药物疗法。一个中医,要懂中医理论,要懂药性,会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也要会针灸、按摩、拔罐等,还要会认药、会采药、会炮制、会自制丸散膏丹。他们认药凭眼观、鼻闻、手摸,似乎不科学、不先进,其准确性却并不亚于现代仪器,十分有效而且简单方便,为当代仪器设备所不及;惜乎几十年来的“现代化”,老药工已经所剩无几,其经验即将彻底失传,新中国培养的中医几乎不会认药,更不会炮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女性养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