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上医的刘存光
爱上医的刘存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52
  • 关注人气:3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秋养生

(2011-08-08 21:10:47)
标签:

立秋养生

健康

分类: 中医养生

又是一年立秋时 各地风俗花样多

  根据国家天文台出版的2011年《中国天文年历》,今天4时33分迎来立秋节气。

  什么是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正如谚语所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在我国,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至今流行着各种地方风俗。

  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

  什么是“贴秋膘”呢?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 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南京: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

  南京民间流传的关于立秋分“公母秋”,很多人只知有其说,而不知其意。深究方知有“单双日说”和“昼夜说”。据了解,“单双日说”很难成立,因此更多赞同的是“昼夜说” 。“昼夜说”即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白天属阳太阳主宰,夜晚属阴月亮(太阴)主宰。这是民俗中传统的主流说法,为民间认同,合传统阴阳五行之说。同时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1936年版)有记载,民间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热,俗云:“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烘烘。”《中国方言大词典》有公秋母秋条,谓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又有瞎秋亮秋条,谓白天立秋为亮秋,夜晚立秋为瞎秋。均谓白天立秋较凉爽,夜晚立秋较炎热。

  杭州: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四川: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立秋的北京
后一篇:秋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