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士侃:小楼与大师

标签:
狄拉克苏士侃物理文化 |
分类: 科学家趣闻 |
- 姓名:李奥纳特·苏士侃
- 简介:李奥纳特·苏士侃(Leonard Susskind,1940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弦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指出黑洞不会消灭资讯,霍金后来也同意他的看法。
- 名言:某些形式的平行宇宙是无可避免的。
1966年的一天,苏士侃接到纽约曼哈顿北部的叶史瓦大学的任命通知书,就任物理系的助理教授。 这时苏士侃已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了一年的博士后工作。叶史瓦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是他当时唯一收到的邀请,叶史瓦大学是一所私立的犹太人大学,创建于1886年,是美国最早的犹太人高等学府。
曼哈顿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在曼哈顿的大学中,除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很小的校园外,其余大学都是被街道分隔开的建筑,分散在若干个街区,没有单独的校园,那些建筑上一般都悬挂着学校的旗帜,如同是《水浒传》里那些小店门口迎风招展的酒旗。苏士侃刚从康奈尔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那样环境优雅的校园来到这里,视觉上的反差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对苏士侃来说,校园环境的好坏还在其次,因为更坏的事情很快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天他来到叶史瓦大学的校区,在路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物理系。那是一间很小很昏暗的屋子,屋子里有一个大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大部头的书本,但不是物理书,而是希伯来文的古书。屋子里还有一把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胡子灰白的家伙,正翻看着一本古书。
苏士侃的到来使宾主双方展开了历时一分钟的坦诚而富有建设性的会谈,那人向客人详细介绍了物理系的情况:
1.他这小屋就是物理系。
2.他就是物理系的系主任。
3.物理系有且仅有一位教授。
4.那位教授就是他自己。
5.他从未听说物理系招了新助教。
在当时的美国像这种“一人吃饱,全系不饿”的物理系并不罕见,很多大学的物理系就只有一个人。听完系主任的热情介绍,苏士侃的心沉到了海底,他还没上岗,看来就先要失业了。苏士侃当时虽然只有26
岁,但不仅已早早结了婚,而且还有两个小孩,这拖妻带幼的谋生,那是相当的不容易。但情势如此,他也没办法,只得离开那只有一人的物理系,退回了街上。
幸运的是,在街上他碰到了一个熟人,于是他向那人叙述了自己的遭遇,那人听了哈哈大笑说:“你想去的大概是研究生院的物理系,而不是本科的物理系吧。”他随后告诉苏士侃研究生院的地点。
苏士侃大喜过望,赶紧跑到新地址。可到了那里一看,满眼皆是破烂店铺,有的甚至已经废弃,苏士侃再度失望。难道连朋友也会忽悠自己?他不死心又在那附近转了一圈,结果突然在一家早已废弃的犹太婚宴店旁发现了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贝尔弗研究生院(Belfer
Graduate
School)。那牌子指向一串楼梯,那楼梯污垢不堪,地毯也早已破旧,楼道里没有书香,却弥漫着食物的气味。看来这地方并不比那本科生的物理系强。
苏士侃硬着头皮登上楼梯,上面是一个很大的厅,估计是那家婚宴店当年用过的舞池。那大厅四周约有二十来间办公室。看来这破烂小楼上的废弃舞厅就是整个的研究生院了。不过,这时苏士侃看到了一件让他松了一口气的东西:黑板。在经历了方才的连番遭遇后,这小小的黑板在苏士侃的眼里变得亲切无比,简直就象救命稻草,用他自己的话说:“黑板意味着物理学家”。
但是,最让苏士侃振奋,并且让所有阴暗的氛围一扫而空的,则是人——几个正在黑板旁讨论问题的人。这是苏士侃这段见闻中最富戏剧性的地方,它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那几个参加讨论的人苏士侃全都认识,他们当中包括这样几位:
1.D. Finkelstein ——“Eddington-Finkelstein
坐标”中的那个Finkelstein。
2.Y.
阿哈若诺夫——1959年阿哈若诺夫-和波姆提出了电子波干涉的假想实验,企图以此来验证磁场矢势A真实的物理存在,翌年实验所证实,现在通常称此为AB效应。
3.J. Lebowitz ——提出“Lebowitz 不等式”。
4.罗杰.彭罗斯——他和霍金一道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点的不可避免性,提出了黑洞的捕获面,以及克尔黑洞的能层概念。
5.保罗
狄拉克——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者之一,因狄拉克方程获得1933年诺贝尔奖,该方程从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
在这几位当中,Finkelstein、阿哈若诺夫、Lebowitz在叶史瓦大学任教,彭罗斯和狄拉克则是访问学者。别看这地方寒掺,狄拉克在1964年就来过这里,并且还发表过重要演讲,他的演讲内容后来被整理成了《Lectures on Quantum Mechanics》,是有约束量子理论的经典著作。
这破旧小楼上的那几位讨论问题的人是当时最杰出的一群物理学家,他们的出现彻底扭转了苏士侃的心情。只要有这些人在,哪里不能是物理系呢?那一天,那几位物理学家讨论的话题是真空能,这个话题从此成为了苏士侃毕生探究的课题。
正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最不起眼小楼里面或许藏着真正的大师。苏士侃的这段小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中国自己的教育史上,就有过一所没有半栋大楼,却有很多大师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只存在了短短八年,却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