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京会友——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2018-10-19 22:34:08)
标签:

北京

潭柘寺

分类: 国内旅游

离开天安门广场,坐地铁一号线头班车到苹果园站,转公交车去“潭柘寺”。http://s5/mw690/002odsEazy7owGBpp1G14&690


http://s13/mw690/002odsEazy7owGCahqI8c&690

http://s12/mw690/002odsEazy7owGCGlRx1b&690

http://s7/mw690/002odsEazy7owGDovWe06&690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潭柘山的宝珠峰下,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名“嘉福寺”。因寺后山上有青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而“潭柘寺”也因政权交替、历史变迁,几经劫难。

先在北魏和北周两次“灭佛”中逐渐破败。后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华严宗”高僧华严来潭柘寺,带领众僧填平了“白龙潭”,修筑殿宇,扩建寺院,持《华严经》以为净业,成为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因寺院的后山有两股丰盛的泉水,一眼名为龙泉,一眼名为泓泉,两股泉水不但可以满足寺院的日常用水,还能灌溉附近的平原,华严高僧故而将“嘉福寺”改为“龙泉寺”。

唐代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和权臣李德裕的怂恿下在全国毁佛,“潭柘寺”又一次荒废。五代后唐时期,禅宗高僧从实重修“潭柘寺”,由“华严宗”改为“禅宗”,复又兴盛。

辽代时期由于幽州地区“律宗”大盛,迫使“禅宗”的“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禅宗在中都(今北京)得到很大发展,“潭柘寺”先后出现数位禅宗大师,“潭柘寺”声誉得到提高。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整修和扩建“潭柘寺”。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后代皇帝争相效仿。金熙宗将当时的寺名“龙泉寺”改为“大万寿寺”,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和由朝廷出资修缮的先河。

明代宣德年间、弘治年间、正德年间以及万历年间都分别由朝廷拨款对“潭柘寺”进行大面积整修和扩建,几次更改寺名。明宣宗赐名“龙泉寺”,明英宗赐名“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间仍旧习惯称为“潭柘寺”。

清代是“潭柘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多次到“潭柘寺”进香礼佛。由朝廷出资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第二次游览“潭柘寺”,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并亲笔题写了寺额,如今依然挂在“潭柘寺”山门上。“岫”是山洞的意思,“岫云”即从山洞中升起的云彩,青绿的山峦间飘出了白云,此为康熙皇帝所表达的美好意境。从此潭柘寺就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从明代之后,“潭柘寺”就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每年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僧和善男信女,赶赴“潭柘寺”举办的“浴佛法会”、“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佛门盛会。

老北京人称“先有的潭柘寺,后有的北京城”,为啥呢?

http://s2/mw690/002odsEazy7oy0jQWJP11&690

第一在晋唐时期,北京还叫幽州,不叫北京。

第二是因为紫禁城的设计是按照“潭柘寺”格局而建的。设计者是“政治僧人”姚广孝(1335-1418年),法号“道衍”,幼名“天僖”,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洪武15年,被明太祖朱元璋选中以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助朱棣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取得“靖难之役”成功,夺取政权登基称帝。随后成祖朱棣封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参加议政。因他放弃当朝做官,虽白天进宫上朝议政,晚上依旧穿黑色僧服住在寺庙,所以被称为“黑衣宰相”。

(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后朱棣决定迁都故地,令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姚广孝进京后常住“潭柘寺”并获得灵感,根据“潭柘寺”运用易经卦理在一条坐北朝南的中轴线上分布的布局结构,设计建造了如今称为“故宫”的“紫禁城”。不仅如此,潭柘寺的庙宇共999间,与故宫的建筑间数相同;故宫太和殿也仿照潭柘寺大雄宝殿而建,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

第三则是民间传说。相传原来北京、天津地界是大海,海里有一条恶龙,一摆尾巴永定河就会发大水;一吐火两地就要大旱三年。后恶龙被刘伯温捉拿并锁在一座大桥下。恶龙问什么时候能放了我。刘伯温回答等此桥旧了,并在桥上写下“北新桥”三字。恶龙对刘伯温说:“待你死后我要“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刘伯温马上在“潭柘寺”建了个大烟囱并刻上“潭柘寺”三字,又在“北新桥”下面刻了“北京城”三字。多年后,刘伯温逝世后,恶龙果然“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但“火”只烧在了“潭柘寺”的烟囱里,“水”只淹到“北新桥”下。恶龙被遏制了,人们在此建了城市,最早叫幽州,后来叫北平、北京。而且据说为让“潭柘寺”的大梁在高处镇住恶龙,就连皇宫都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

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

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

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僧人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普贤殿、文殊殿、龙王殿等。

山门外山坡上还有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僧人的砖塔或石塔。

从景区大门进入,沿右侧山道向上爬,来到山门前,四周都是柘树。http://s2/mw690/002odsEazy7owGZDeSJd1&690

http://s14/mw690/002odsEazy7owGXFGfXad&690

http://s2/mw690/002odsEazy7owGXlRzH41&690

http://s16/mw690/002odsEazy7owGXImU7ff&690

http://s16/mw690/002odsEazy7owGXUvMPff&690

http://s5/mw690/002odsEazy7owGXpPkU84&690

看见一座34柱的木牌坊,被左右两棵古松相拥。过牌坊走过单孔石拱桥“怀远桥”,进入山门。http://s15/mw690/002odsEazy7owHaPvA2de&690

山门上悬挂康熙皇帝亲赐寺名并亲笔题写的寺额“敕建岫云禅寺”。
http://s14/mw690/002odsEazy7owHb3esl4d&690

从中路进入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http://s5/mw690/002odsEazy7owHwrkwce4&690


http://s11/mw690/002odsEazy7owHxTdaOca&690

见一位老僧(也许是方丈)在行洒净仪式,殿中有许多信众诵经。连忙查看手机日历,原来是中元节,怪不得香客云集呢。洒净是佛教仪轨,每于授戒、佛七、拜忏等诸法会之前,方丈或高僧手结诸佛菩萨的印契,口诵真陀罗尼加持香水,然后持带叶杨柳枝洒该香水以净化道场或供具等物。周围心静之人皆有缘被洒净加持!

http://s11/mw690/002odsEazy7owHyccXgea&690

http://s4/mw690/002odsEazy7owHybQsP33&690

http://s3/mw690/002odsEazy7owHyqCUW52&690

http://s8/mw690/002odsEazy7owHy6rBB17&690

http://s14/mw690/002odsEazy7owHytuAR3d&690

http://s4/mw690/002odsEazy7owHyHYqvc3&690

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僧人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斋堂院和三圣殿均已拆除,形成一个广场,左右两侧分别栽由一棵娑罗树和银杏树。两株娑罗树植于唐代,两株银杏树已有1400余年高龄,树体高大。“娑罗树”是佛门两圣树之一,因其叶呈掌状,分为七瓣,故又名“七叶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在花开的“无忧树”下,“无忧树”就是“娑罗树”。释迦牟尼也是在古印度北方的拘尸那迦罗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圆寂(涅盘)的。东侧的一棵,高达25米,干周长达5.2米,是北京也是中国和世界上的“古娑罗树之最”。http://s2/mw690/002odsEazy7owKT3EFH51&690


http://s16/mw690/002odsEazy7owKTj0VV1f&690

http://s2/mw690/002odsEazy7owKTx0f751&690

银杏树一棵叫“帝王树”,另一棵叫“陪王树”。“帝王树”虽已有1400余年树龄,依然枝叶茂盛,传说清朝每换一任皇帝,它就新生小条枝干,最终与老干重合形成30多米高的粗壮树木。http://s10/mw690/002odsEazy7owKX6zvX09&690

http://s12/mw690/002odsEazy7owLevfIffb&690

广场中央矗立一座高大的转经轮。http://s8/mw690/002odsEazy7owLrxfRJ07&690

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http://s13/mw690/002odsEazy7owLuvqyMdc&690


http://s1/mw690/002odsEazy7owLvDh6090&690

向西行http://s5/mw690/002odsEazy7owLBMVGQ34&690

经过塔林和供奉观世音菩萨本身像及32种应身像、合称“观音三十三身”的圆通殿。四周有许多古树。

http://s16/mw690/002odsEazy7owLBYSibcf&690



http://s6/mw690/002odsEazy7owLC8Ugl15&690

http://s7/mw690/002odsEazy7owLCrlxc06&690

http://s15/mw690/002odsEazy7owLDbFX82e&690

http://s11/mw690/002odsEazy7owLDa3gu4a&690

http://s16/mw690/002odsEazy7owLDxmG30f&690

http://s1/mw690/002odsEazy7owLDueNGe0&690

http://s3/mw690/002odsEazy7owLDJKcqe2&690

http://s8/mw690/002odsEazy7owLDSQkf97&690

来到观音殿,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而到潭柘寺出家。每日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直至终老,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这块妙严公主“拜砖”如今依然供奉在观音殿内,是“潭柘寺”极为珍贵的一件历史文物。妙严大师的墓塔就在寺前的下塔院。http://s13/mw690/002odsEazy7owONXmMY2c&690


http://s7/mw690/002odsEazy7owOPwfQye6&690

http://s2/mw690/002odsEazy7owOPC3zr61&690

观音殿西侧有普贤殿、文殊殿、龙王殿。http://s2/mw690/002odsEazy7owOVu7FD91&690


http://s1/mw690/002odsEazy7owP0kXM490&690

http://s11/mw690/002odsEazy7owP1oYsyca&690

龙王殿又称石鱼殿,殿的廊檐下悬挂着一条黑绿色石鱼,长5尺合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建寺后有几年“潭柘寺”周围连年遭遇干旱,民不聊生。“潭柘寺”祖师携弟子、百姓在烈日下诵经求雨,恰被巡海的小白龙看见,连忙回禀龙王,龙王带领小白龙等蟹兵蟹将腾云降雨,化解旱情。于是人们筹资在“潭柘寺”内建造了南海龙王殿,并塑南海龙王像供奉。龙王为使“潭柘寺”永不遭受旱灾,命小白龙、青龙和鱼精驻守在此。青龙造潭在山上,流出两股清泉,源源不断;小白龙造潭于山中,后被高僧华严带领众僧填平,建造了大雄宝殿;鱼精化作石鱼从天而降,被挂在南海龙王殿廊檐下,如遇旱情,击打石鱼,龙王便来降雨。除此之外,人们还相信石鱼广有神力,能医治疾病,心地虔诚就会百灵百验,因信奉者极多,每天都有游客排队抚摸石鱼。另一种说法认为石鱼是清代落入“潭柘寺”的含铜陨石。http://s5/mw690/002odsEazy7owPat4sA54&690


http://s15/mw690/002odsEazy7owPaFK6W5e&690

http://s11/mw690/002odsEazy7owPaKAUG1a&690

http://s3/mw690/002odsEazy7owPaR49sf2&690

http://s1/mw690/002odsEazy7owPaYsUg70&690

http://s9/mw690/002odsEazy7owPb57Hqc8&690

http://s12/mw690/002odsEazy7owPbauZt5b&690

http://s2/mw690/002odsEazy7owPbgciR91&690

http://s8/mw690/002odsEazy7owPblwG357&690

http://s16/mw690/002odsEazy7owPblEjdef&690

http://s4/mw690/002odsEazy7owRltdbtc3&690

http://s8/mw690/002odsEazy7owRgJIrR67&690

http://s6/mw690/002odsEazy7owRgKhnLf5&690

http://s6/mw690/002odsEazy7owRgXwCp55&690

http://s12/mw690/002odsEazy7owRh4xYL8b&690

http://s14/mw690/002odsEazy7owRh0hoVbd&690

http://s1/mw690/002odsEazy7owRhc5LGb0&690

“潭柘寺”有一大一小两口宝锅。一口在天王殿前,是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炒菜所用。另一口更大的锅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未开门让参观,只能看图释义。它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http://s2/mw690/002odsEazy7owQqkHEB01&690

http://s11/mw690/002odsEazy7owQs9v8S9a&690

http://s9/mw690/002odsEazy7owQskPB668&690

http://s7/mw690/002odsEazy7owQsqhtYf6&690

http://s2/mw690/002odsEazy7owQsymhbb1&690

http://s8/mw690/002odsEazy7owQsDgyza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