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缅甸行——曼德勒:世界上最伟大的功德佛塔固都陶(Kuthohaw)

标签:
缅甸曼德勒固都陶佛塔最大的书 |
分类: 国外旅游 |
在曼德勒参观的最后一个佛塔寺是固陶都佛塔(Kuthohaw),塔名的意思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功德佛塔。塔院面积13英亩,位于曼德勒山脚下,是敏东王于1857年新建曼德勒王城的奠基工程之一。http://s4/mw690/002odsEagy72qhuewzV03&690
1852年,敏东王登基执政时的缅甸,经过两次英缅战争,下缅甸已被英人占领,成为英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地。他的国家成为半壁江山,缅甸人民称他为“半个国家的国王”。敏东王在努力推进改革、兴邦复国的同时,决心大力弘扬上座部佛教,展示民众的高尚文明素质,驳斥英国侵略者诽谤缅甸人“野蛮、残暴”的言行。为此,在他登基后的第八个年头,决定在这里修建石刻佛经院,祈求神圣的《三藏经》“与世长存,永葆圣洁”。敏东王认为,只有把三藏经刻在石板上,才能保证经文持久坚固。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北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分,凡是信仰南传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http://s8/mw690/002odsEagy72qiwMgNV17&690
缅甸的全套三藏经书,源自直通国。1057年蒲甘王朝首任国王阿奴律陀征服信仰佛教的直通国后,用大象将直通国的30部巴利文贝叶经书运回蒲甘。自蒲甘王朝至贡榜王朝,一向十分珍惜这30部经书,几乎每个朝代都组织数万僧侣用画笔、铁笔等更换新贝叶,重书经文,以免霉蛀。
1860年10月,石刻佛经院初具雏形,开始建造佛塔。1862年7月19日装上了塔伞顶冠。
与此同时,刻经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缅甸各地,尤其是被英军占领的地区的大德高僧共计2700名,响应敏东王的召集,历经艰险,爬山涉水,悄然会集于曼德拉,整理校编巴利文《三藏经》。因为巴利文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释佛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释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
采石工人四处寻找优质坚固的大理石,最后选定在曼勒东北侧的一座山丘上采石,先按石碑的大小尺寸(即长、宽、厚)切割成片,运到山下伊洛瓦底江边,装船顺流直达32里之遥的曼德勒,再搬上岸,运到刻字的地方。镌刻工匠将石料再次修磨,每片宽3寸,长5尺,厚5寸。然后在石料上用铅笔描摹出巴利文经文的字样,经若干人反复核对无误后才允许工匠开始雕刻。
刻字时,有专人监刻,以防误差。每刻完一片石碑,再次进行审核校对,以保证经文内容的绝对正确。每刻完一面,都要用手抚摸已刻成的字模是否凸凹不平,抑或粗细不均,如发现文字有误或刻技不合规格,则必须重刻。
采石、运石、切割、磨平、描摹、刻前反复审核等工序在内,共费时四年多。加上篆刻729块石碑经文的时间,一共耗时7年5个月。
这部石刻经书,每片正反两面,合计1460面,如按其经文类别区分,律藏经文5大卷计111片,论藏经文7大卷208片,经藏经文5大卷410片。倘若把729片石经全部叠放在一起,每20片为一摞,则须占用一块13英亩的方形地盘。如果按纸张页数计算,则为38大卷,每卷400页。石刻巨著篇幅之庞大、文字数量之繁多,实属罕见。缅甸学者认为,即便是历史悠久的埃及和罗马,都未曾见过篇幅如此浩翰的石刻巨著。
1868年5月4日,寺院放入碑文并向公众开放。为了方便信徒们阅读,碑文整齐地排列成行,分为三个区:一区42块,二区168块,三区519块。http://s15/mw690/002odsEagy72qipJ10O9e&690
http://s6/mw690/002odsEagy72qhInjTf15&690
http://s6/mw690/002odsEagy72qhIZMS915&690
http://s14/mw690/002odsEagy72qhJmgnb5d&690
http://s3/mw690/002odsEagy72qhKv8GKc2&690
http://s6/mw690/002odsEagy72qhNCsAt85&690
http://s9/mw690/002odsEagy72qhOHsgg88&690
http://s12/mw690/002odsEagy72qhONu3h3b&690
http://s14/mw690/002odsEagy72qhNziEJ7d&690
http://s3/mw690/002odsEagy72qhLhCwy42&690
http://s6/mw690/002odsEagy72qhLnxBj25&690
http://s16/mw690/002odsEagy72qhMhTJ59f&690
为了保护这些石经碑,每座碑又加建了保护塔。再后来,又在四周种上星花树(牛油果树),为石经塔遮风避雨。http://s15/mw690/002odsEagy72qhZooWiee&690
1871年,敏东王在此召开第五次佛教结集大会,邀请缅甸、东南亚各地高僧2400人,以接力方式诵读经文,校对《三藏经》,宣布发现石碑上有一错字者,奖赏一个金元宝,结果没有人来领奖。据说用了6个月才将这本浩瀚的“大书”念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大的书”。 因此,固都陶佛塔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功德佛塔。敏东王也得到了“第五届佛经结集的护法者”的尊衔。
《三藏经》是佛陀示寂后,弟子们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结集成一部全书的总称。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总称“一切经”、“三藏经”和“大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将佛陀一生所说一切法的文义,分类总集于此三者之中,故称为“藏”,有容纳收藏之义。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例如我国唐朝高僧玄奘,便被称为“三藏法师”。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悉达多王子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穿着太子服,骑白马去森林苦修。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通解三界108烦恼,逐创立佛教,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公元前486年,时年80岁在拘尸那迦城涅槃。
佛祖在世时,以“声闻”传承佛法,即弟子将佛祖的说法背诵下来,说法给弟子,弟子背下来再说给弟子的弟子。如此口耳相传,难免会出现纰漏,弟子们便采用两种方式纠正错误,一是师兄弟之间相互印证,发现差错找师父裁定。
释迦牟尼佛入灭后的三个月,印度马嘎塔(摩揭陀)的国王阿迦答沙都(阿阇世)举办了佛教圣典的结集。地点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马哈咖沙巴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伍巴离尊者(优波离尊者)等。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位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阿难尊者重述《经藏》,由持戒第一的伍巴离尊者重述律藏。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在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背诵着、念着诵和检查着,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佛语,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能被大会僧众所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是佛陀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这就是佛教历史上第一次结集。
至今,佛教历史上共有六次结集,每次结集都是针对恶比丘曲解佛理而把佛教变质为邪恶宗教而发生的,目的是追求释迦牟尼的佛理真谛,除恶扬善,摒除恶比丘。
第二次结集在佛陀入灭后的一百年,由于印度瓦基族的比库不严守戒律,如当俗人们到寺院诵伍波萨他、守八戒禅修时,向那些居士俗人乞求钱财,他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是违反比库纪律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Yasa比库看到,他总共指出了十项被违反的戒律:带着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午后进食;在同一天到第二个村庄进食,破坏了进食的戒律(食量过多);在同一教区里,却在不同的地方参加了超过一次的诵戒;向大众取得不该有的权力;把习惯性的行为当作是首先的;在饭后用乳浆;喝还没发酵的发酵果汁;坐在没有边幅的布上;接受金银钱财。而本地瓦基族的比库反对Yasa的指责,并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听从瓦基族比库们的人们道歉。Yasa保护着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人们的支持。这使得瓦基族的比库们更加愤怒,并逐Yasa出了僧团。Yasa于是到了高赏比城,并送信报告给在西方阿槃提的比库以及南方的比库们。他又到Ahoganga Hill找寻大阿拉汉 Sambhuta Sanavasi,并告诉他事情的严重性和请示他该如何处置。当时, Ahoganga Hill有六十位西方来的阿拉汉、八十位从阿槃提和南方来的阿拉汉,他们选出了 Revata of Sahajati作代表来处理瓦基族比库们的问题,而Revata of Sahajati 建议到当地去解决。于是,七百位阿拉汉在韦沙离城举行了结集,以第一次结集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当时是 Kalasoka 国王的时代。明确的地点是在韦沙离城的Valikarama,时间是此国王的第十一年。Sabbakami 阿拉汉是大会的主持人,僧团大会之后,作出决定,认定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是违反佛戒且不被允许的。但是瓦基族的比库们反对大会的决定,根据Dipavamsa 的记载,他们举行了自己的结集,称为Mahasangiti (大众部结集)。此后,瓦基族的僧侣们离开了Theravada (长老部),成立了自己的团体Mahasanga(大众部)。于是,佛教僧团分为两派,一派为原始佛教的长老部或称作上座部,一派为新起的大众部。
第三次结集在佛陀入灭后的第218年,在印度阿育王时代的Patiliputta举行的。由于阿育王信奉了佛教,导致许多异教徒被吸引,也加入了佛教来取得阿育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于是,原始佛教的僧侣便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于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没有共同诵戒。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于是阿育王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诵戒,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了。阿育王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于是他送了使者到Ahoganga
Hill
去请阿拉汉 Moggaliputta Tissa
来解除他国内的困境。Moggaliputta Tissa在阿育王数次请求下,
终于默许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阿育王会面。根据历史记载,阿育王跪在河里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对阿拉汉的敬仰。阿育王请求Moggaliputta
Tissa显示神通来证明他是位阿拉汉,他同意了并在阿育王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阿育王对Moggaliputta
Tissa的信任。此时已有十八派异教徒将个人观点加在佛教里。
第四次佛教结集发生于公元前29年的斯里兰卡,是在国王Vattagamani时代的Tambapanni城举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拉汉Mahinda
一样的将全部经典记入脑中,配合当时文字的开发,于是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Vattagamani
国王支持了这个想法,于是便举行了第四次圣典结集,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
第六次结集在公元1954年,地点在缅甸新首都仰光,由缅甸政府赞助。缅甸首相乌努U
Nu率领建造了Maha
Passana Guha(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佛教结集时的七叶窟。山洞完成后,于1954年5月17日在此结集,与前几次结集的目的一样,重述和验证经典。来自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寮国、越南、印度和尼泊尔的2,500位长老僧侣们,聚集于此,传诵圣典。
主塔有个带顶的门楼叫桑丹(saungdan),屋顶下面绘着壁画。佛塔内墙的每一个入口处,雕刻有佛本生故事和护门神像的柚木大门。佛塔的四个长廊也都建造得雄伟堂皇。碑塔区主入口从南面通过,是巨大的开放式柚木门,装饰华丽,雕刻着花卉、卷形纹和天神(Deva Nats)。佛塔的西南北三面还有34个休息室。http://s2/mw690/002odsEagy72qi5Jyvv51&690
http://s6/mw690/002odsEagy72qi5PEjP65&690
http://s16/mw690/002odsEagy72qi6blVB8f&690
http://s11/mw690/002odsEagy72qi7jaIO1a&690
http://s14/mw690/002odsEagy72qi7nw6hfd&690
http://s4/mw690/002odsEagy72qi7qJ1he3&690
http://s1/mw690/002odsEagy72qi7uyHec0&690
http://s15/mw690/002odsEagy72qi7xFQqfe&690
http://s5/mw690/002odsEagy72qi7HGvi94&690
http://s1/mw690/002odsEagy72qinJS4o30&690
1885年,曼德勒被英军占领,整个曼德勒围城和王宫变成了军事要塞,英军禁止公众和缅甸人朝拜他们的宗教圣地。有位叫做乌昂班(U Aung Ban)的税务官站出来直接向维多利亚女王申述,因为女王曾许诺在她统治下会尊重所有宗教信仰。
1890年,英国女王下令从宗教限制区撤回了所有军队。但是佛塔几乎被洗劫一空,佛塔顶冠躺在地上,上面的铃铛、金银、钻石、红宝石及其它贵重宝石,甚至地面上的意大利大理石瓷砖都不见了。休息室被彻底损坏,其砖石被英军用来铺路。所有石碑塔上的铜铃都没有了,本来每个小塔上有9个铜铃,一共6570个。每块大理石版顶上和两面刻字上的金墨水也消失了。沿走廊的所有护法神像都没有了头,大理石雕狮子的眼睛和爪子也不见了。
1892年,王室家族及前朝官员,包括Atumashi西亚多(Atumashi寺院住持)、Kinwon Min Gyi U Kaung(总理)、Hleithin Atwinwun(皇家舰队的部长)、Yaunghwe Saopha Sir Saw Maung(掸邦良瑞诏法土司绍藐)和Mobye Sitke(皇家军队将军)等人成立一个高级僧侣委员会,在最初按惯例的捐赠者家族以及公众的帮助和捐赠下,开始了修复工程。
原先镀金的经文字用黑墨上色,以便阅读。石碑佛塔的金属顶尖换成了石雕的。
1913年,仰光米商捐助了佛塔的修复和镀金。第二年,三藏石碑雕刻委员会(Society of Pitaka Stone Inscriptions)给南门捐造了一个铁门,并保持开放,因为木雕门已被英军破坏。西门由乌波森(U Po Sein)捐建,北门和东门由敏东王子(王室成员取先辈的名字)捐建。1919年,乌康迪(U Khandi)领导了南边和西边入口门楼的重建。http://s15/mw690/002odsEagy72qieit543e&690
http://s4/mw690/002odsEagy72qieKMkH73&690
http://s1/mw690/002odsEagy72qieQpTq50&690
http://s12/mw690/002odsEagy72qiftcbF4b&690
http://s16/mw690/002odsEagy72qigrf8b9f&690
固都陶佛塔寺旁边还有个形如孪生的山达牟尼佛塔群,那是敏东王为纪念被谋杀的胞弟加囊太子而建的,白色塔林围绕中间金色的主塔,每座小塔里都有一块精雕细琢的大理石碑,共1774块,上刻经、律、论三藏经文,以及评论和评论校审,形成密集排列的长方形塔林,建筑规模超过相邻的固都陶塔林。金色主塔中安放着亲王的骨灰。
我们路过却没有进入这座令人伤感的佛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