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陵散:失传千年的激扬之音

(2011-10-25 10:40:45)
标签:

广陵散

嵇康

晋书

竹林七贤

阮籍

分类: 读史笔记

    晋景元三年(公元262年)一个晴朗的上午,洛阳城万人空巷,市民如潮水般涌向城东。东市广场人山人海,三千太学生跪伏于地,悲唏声不绝。禁军将广场中心密不透风重重包围,狱卒打开了嵇康身上的木枷。面对刀剑寒光,嵇康神色淡定,环顾四周人群后,说:“无以辞谢,惟有《广陵散》。”于是,抚琴于膝,调弦对音后,长袖一舞,乐声大作。初如破竹、裂帛,继而慷慨、悲戚,如别鹤之唳苍松,哀猿之啼怪柏,似寒泉之落古涧,大水奔于禹门,最后弹指一捻,五弦俱断,风停云滞。弹罢此曲,嵇康从容起身,叹息道:“《广陵散》从此失传了。可惜呀,可惜!”话刚落音,天空突然黑云蔽日,风声凄号,炸雷翻滚。

    正史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晋书·嵇康传》说: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这魏晋风度并非浪得虚名,三千太学生要求现场拜师,而其代表人物嵇康桀骜不羁,又将刑场变成了舞台,抗争强权,并付出了生命代价,这一曲千古绝响,让后人扼腕哀叹,长嘘不已。

    嵇康出身于豪门望族,其父嵇昭、兄嵇喜是曹操、曹丕手下高官,嵇康本人是曹操的孙女婿,官拜“中散大夫”。嵇康身处动乱时期,所谓“中散大夫”,只是俸禄甚薄的闲职。嵇康自主择业,开了个铁匠铺,打铁为生。抡锤之余,嵇康就常与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一班朋友在自家院后坡地的竹林里抚琴歌箫、饮酒吟诗,史称“竹林七贤”。

    当时,司马氏乱政,政治形势异常残酷。嵇康外形飘逸俊秀,内心却沉静刚毅,作为一位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不满司马氏的血腥统治,拒不外出做官而乐于清贫,表面上他潇洒清淡,骨子里却隐藏着政治高压下那深沉的、欲说又不能的伤感、忧虑、不满、甚至愤慨,所以,经常给当政者难堪,“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并由此招致祸端。

    嵇康的朋友山涛投靠当局,当了中央组织部长(吏部尚书),山涛向司马昭推荐嵇康做官,司马昭也正有此意。但嵇康认为这简直是对自己清白的极大侮辱,怒不可遏地写了一封《与山涛绝交书》,表达自己和司马氏政治上彻底决裂之心。

    司马昭又派重臣钟会以“求贤”之名拜会嵇康。钟会是魏曹名臣钟繇之子,却投靠了司马氏。嵇康极度鄙夷钟会,既不施礼,又不上茶,更不让座,一直打着赤膊、抡着大锤打铁,冷淡了这位衣饰华贵的高官。钟会嫉恨在心,进言司马昭,说: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毁谤圣人,扰乱礼教”,并暗示嵇康有谋反之嫌。

    凡是美好的东西,人们在心理上总是不舍得失弃。于是,留下了甚多传说:有说《广陵散》古谱流失民间,宋时被收入宫廷,一直保存至隋唐;有说明代编入《神奇秘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报剑”内容的古曲就是《广陵散》;还有说清代乾隆、康熙时,《广陵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又有琴家对《神奇秘谱》所载的古曲挖掘、整理、编谱,并名之为“广陵散”。似乎《广陵散》传承有序、至今未绝,再次回到了盛世人间。

    我固执地认为:在公元262年的那个上午,随着嵇康最后的大弦一捻,《广陵散》从此绝矣。理由有四:

    一是当政者绝不喜欢《广陵散》。《广陵散》“声调绝伦”,虽有“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之气概,但当政者感觉到的是“臣凌君之象”。嵇康在刑场上以曲为心,控诉世道的无耻、虚伪和昏聩,做出了对强权、对暴君的最后反抗?《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王”而缘起,因“嵇康受大刑”而绝世。这古曲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典故,这种反抗的文化精神让当政者恐惧万分。

    二是《广陵散》非《聂政刺韩王》。聂政是齐国的勇士,《史记·刺客列传》有记载。《聂政刺韩王》是河间杂曲,曲情为民间传说:韩国人聂政立志为父报仇,得知韩王好乐,聂政遂毁容,入深山,学琴修武10余年。身怀绝技出山时,已无人相识。聂政在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抽刀刺死了韩王。《广陵散》源于《聂政刺韩王》,《广陵散》并非一定就是稽康原创,但经嵇康改编的《广陵散》,其境界、其韵味、其玄妙远非原曲。当时,如果还有其他琴家会弹奏《广陵散》,嵇康是绝不会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古曲“谱简腔繁”,其节奏是无法标注于谱面的,《聂政刺韩王》可以流传多种版本,但真正的《广陵散》,只是铭记在嵇康的心中,与稽康同生共死。

    三是“难逢清朗时,难觅静洁地”。据说,嵇康每次弹奏《广陵散》时,必择风清月朗之时,必据雅静高洁之地,深衣鹤氅,盥手焚香,方才弹奏。弹奏时,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琴弦,天籁响荡于穹,袅袅如行云流水,铮铮有铁戈之声,听琴者无不动容。虽然,魏晋风度如氲氖之风,曾吹过九州苍茫大地,留下了旷绝清高的风采、风范。但真正属于“竹林七贤”们的美好时光很短促,顷刻之间,腥风血雨、刀光剑影扑面而来,一切理想主义的自由王国分崩离析。几千年的中国史,从来就没有过“世外桃源”。

    四是“没有嵇康,何存《广陵散》?”古人说:惟乐不可以为伪,琴尤如此。唐代著名琴家薛易简在《琴诀》中说:“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所以,薛易简只弹奏《聂政刺韩王》,从不弹奏《广陵散》。在中国,才高艺绝的文人、艺人如果不与当局合作,不歌功颂德,不粉饰太平,最终不是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就是像曹雪芹那样沦落市井,甚至像嵇康一样身陷大牢、金缺玉碎。当今的文人、艺人赶上了好时代,各级代表、委员中,这个家、那个师多如牛毛,假隐士、伪达人比比皆是,但如稽康般以神之清,以骨之愤,以艺之卓,以气之慨,“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拒绝趋炎附势的高士还有几人?现在的琴家,如果没有嵇康那种高洁清雅之心志、飘逸俊秀之风韵、磊落旷达之情怀,即使给他嵇康的《广陵散》原谱,如果弹奏于昏暗之时、污浊之地,是的我们心中的原汁原味的《广陵散》吗?

    今日我们能听到的、被煞有介事演奏、被大张旗鼓广告的“广陵散”,似乎没有引来任何轰动效应。由此推估,今日名为“广陵散”的琴曲,其深沉雄大之气、其浑厚质朴之美、其孤傲旷绝之韵,远逊于嵇康的《广陵散》,定是失真或误传的“广陵散”。今之“广陵散”,即非嵇康原谱,又非嵇康之手演奏,我们又何能得感受那一飞冲天的壮怀激越,那旷世不再的深沉美丽,那低迥婉转的玄妙神韵。嵇康死,《广陵散》亦绝。

    真正的、绝妙无双的《广陵散》,已在公元262年的那一个夏雷滚滚的正午消逝,随着《广陵散》的主人嵇康一同抛弃了这无耻、虚伪、昏聩的世道,湮没在血腥历史的最深处,从此杳不可寻。时至今日,《广陵散》失传已近1750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