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邵州,周氏一门三代四进士
(2011-09-13 21:58:41)
标签:
北宋邵阳夫夷江世外桃源周仪 |
分类: 夫夷旧事 |
从县城沿夫夷江溯流而上五里,有书堂山临江而立,江岸百丈石壁凌空高悬,石壁上有天然石洞,冬暖夏凉。书堂山下有一江边村,清溪蜿蜒、绿树成荫,景色如画,可谓世外桃源。好山伴好水,地灵出人杰。北宋时期,这里就曾石破天惊,传奇般出了紫阳周氏一门三代四进士(周仪、周湛、周钦、周朝),名扬天下,震动四方,并影响北、南宋朝野近250年。
周仪:字我光,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登进士。《邵州志》载:“邵州自唐以来举进士者少”,邵州“宋代进士仪始也”。紫阳周氏祖居邵阳县长溪里三峒陇,世代耕读为乐。周仪幼时勤学苦读,日夜不倦。传说周仪少年时,曾在书堂山下夫夷江岸边绝峭的天然石洞里潜心苦读。周仪累官至谏议大夫,为官风骨峭厉,严峻刚直,遇事敢言,史称“嘉佑直臣”。周仪晚年回籍后,在少年时读书的石洞旁,建立了邵阳县最早的书院——谏议书院(又称紫阳书院),每日讲学其中,门徒数百,当时的湖南名仕多受其学。周仪有二子,长子周湛,次子周淡(武解元,无子嗣)。
周湛:字文渊,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登进士。同年授开州推官。后又陆续迁任秘书省著作郎、戎州通判、尚书都员外郎、虏州知州、提点广南东路刑狱、京西路盐铁判官、江南西路转运使、户部尚书、夔州路转运使、太常少卿、江淮制置使、度支副使、谏议大夫。因得罪当朝权贵,后被贬襄州知州、相州右司谏,并病逝于任。周湛为官多年,政绩显赫,深得民众尊敬。湛有二子,长子周钦、次子周朝。《宋史》(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有周湛详尽传纪。
周钦:字明思,宋微宗崇宁二年癸末(1103)登进士。周钦亦文亦武,宋徽宗宣和年,南方峒蛮(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作乱”,周钦受命前往抚慰,恩威并用,蛮众归顺。因此功升任德州刺史。不久,金犯北宋,周钦率师勤王,在“靖康之耻”前英勇致难。
周朝:字祥光,宋崇宁二年(1104年)登进士。周朝年幼时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博学多才,登进士时年28岁。周朝累官至户部尚书,当时皇上懦弱,奸臣当道,时政混浊,志士仁人不顺。周朝性格耿直,仰先祖世代为政清廉,高风亮节,故而不乐仕进。宣和年间(1119年),周朝解甲归田,回籍隐居,乐游山水,讲学于里,诲人:“攻经史必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并遗训后裔:“书可读,官不可作”。
北宋国祚167年(960年至1127年),周仪一门三代四进士位居朝廷高位130多年,随北宋兴而兴,随北宋衰而不衰。南宋时,周钦之孙周望官至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周钦的曾孙周昉又官至兵部侍郎。建炎四年(1130年),周望兵败平江。不久,其三个儿子因父“坐贬削籍”而害殁,惟周道躲隐幸免。宋宁宗嘉定时,周昉官至兵部侍郎。端平年间,“庆元党案”余波又起,朱熹学派成员再度受打压。作为大儒朱熹同党(周昉与朱熹甚密,朱熹曾到紫阳书院讲学),周昉“忽坐诬削籍,累及宗族,其家业田产祖贻庐舍概为他姓”,其后人要么外徙他乡,要么避难隐匿。邵州紫阳周氏从此家势败落。此时,距偏安一方的南宋王朝最终灭亡时间不到50年了。
北宋时期,荆湖南路的邵州(今邵阳市)曾是柳宗元被贬之地。柳宗元先是贬为邵州刺史,后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可见,当时的邵州是偏远、贫瘠、民智不开的荒蛮之地。而独有紫阳乡(今邵阳县塘渡口镇、塘田市镇)一带周氏一门盛极一时,传为美谈,实属难得。周氏家族家风严肃,族中有多人在朝为官,他们为政清廉、为臣忠勇、为文真率,为后世留下了清正、进取的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