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市场 :第三方医学检验
(2013-11-27 11:15:49)
标签:
财经 |
分类: 市场与营销 |
崛起的市场 :第三方医学检验
文
第三方医学检验近年发展迅猛,市场容量迅速扩大,销售额从2006年的1.7亿元到2010年的12亿元,5年内复合增长率均达到了63%,2011-2012年年均增速保持在45%左右,2012年市场规模达到25亿元。政策的支持也为这个日益红火的行业创造了持续前进的动力,但新生行业总免不了成长中的“阵痛”。
崛起的市场
“在夹缝中求生存”是金域医学检验董事长梁耀铭对第三方医学检验(独立医学实验室)兴起的描述,“医学检验是各类医院的常规项目,但它一般不对社会开放,只供医院自己使用,检测内容单一,有的设备还有闲置。第三方检验机构搭建的公共医学平台不仅仅为医院提供服务,而且全方位地对社会开放。在医学检验、新药临床试验、科研服务、食品卫生检验等领域,为医院、药厂、科研单位、食品检验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
独立医学实验室起源于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独立医学实验室已占临床检验市场36%的市场份额。而我国的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兴起只有短短20多年时间,据CMIC统计数据,第三方医学检验从2006年销售额的1.7亿元到2010年的12亿元,5年内复合增长率均达到了63%,2011-2012年年均增速保持在45%左右,2012年市场规模为25亿元,也仅占据医学检验行业的1.5%市场份额。可以看到尽管现在第三方医学检验的市场份额所占仍小,但是增速却十分惊人。
以目前最大的第三方独立实验室金域医学检验公布的信息看,从2005年到2012年,金域检验营业额自7563万元一路攀升到10亿元,连续6年实现年增长率超50%;金域检验在全国拥有21家省级连锁实验室,2012年检测标本量超1400万例,独占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30%以上的份额。上市公司迪安诊断2013年年报显示其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 4.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3%;实现净利润4,678.2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12%。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实验室约有110家,但大部分规模较小。金域、艾迪康、迪安和达安,是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的龙头企业,均以连锁化经营布局综合诊断服务,服务量占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70%左右的份额,形成鳌头垄断的格局。
医学诊断服务和体外诊断产品是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主营业务,如迪安诊断、达安基因;而金域检验和艾迪康检验主要以医学诊断服务为主。从迪安诊断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看,主营业务医学诊断服务发展迅猛,连续四年增长超过35%,而且2013年公司中报显示,上半年医学诊断服务毛利率达到48.22%,同比增长3.17%;体外诊断产品毛利率为21.72%,同比减少1.33%。诊断服务增速高于诊断产品是第三方实验室发展的趋势,也是资本市场所期望的。
政策助力
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第三方独立实验室迅速发展,大有独秀一枝的趋势,但几年前情况并不乐观。
梁耀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2004年为解决公司办公用地问题,曾想申请高科技企业认证,但是办公机构“服务不算产品”的一句话就将他堵了回来,最后他发动大家筹措资金,许多员工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才凑够700万元搬迁费和购设备的费用。
如今政策明确给予助力,情况已今非昔比。
卫生部2009年12月颁布的《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第一次将医学检验所定义为医疗机构。 而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首次提出 “鼓励资源集约化,探索成立检查检验中心,推行检查检验结果医疗机构互认,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这是中央最高层首次正面认可诊断服务外包模式。
10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首次明确提及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并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第三方医学检验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放开。监管方为第三方医学检验“正身份、给政策”,使他们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而第三方医学检验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进医改。
国家鼓励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强调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等制度,无异给第三方医学检验更多发展的空间。特别是中小医院普遍存在的设备简陋,闲置、误差大等现象,社区医院大型的检测仪器难以配备齐全,第三方医学检验能较好弥补不同医疗机构诊断能力的差距。
2010年迪安诊断的公开招股书明确表示,“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逐步推进,新农合、社区首诊制的推行及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在医学诊断服务外包上的需求,也成为公司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客户群体,该类客户占总客户数的19%,收入额占公司诊断服务外包收入的11%。”
从2011年迪安诊断的年报可以看到, 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公司客户的15%,较去年同期增长80%。2012年的年报也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及门诊部等组成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外包业务快速提升,在公司诊断服务业务结构中占比已接近20%。而二级医院仍为主要客户群体,其业务量占诊断服务业务的 42%;三级医院的业务量占诊断服务业务的12%。
不怪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范钦和教授也说道:“第三方检验的崛起是未来医改的发展方向。”
发展中的“阵痛”
在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普遍被人看好的同时,有业内人士也指出越是热点和热议,越需要商业判断上的冷静思考和谨慎决定。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指出,中国病人习惯上更信任大型的公立医院的诊疗及检测结果,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偏低,而且第三方医学检查机构出具的检查报告与医院间无法进行互认,也为第三方医学检查机构在全社会的进一步推广造成了障碍。要提高社会对第三方医学检查机构的信任与认可程度,行业需进一步规范,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
从技术上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认为,第三方检验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分析前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化验样本在进入第三方实验室之前,从抽样到送检等所有的前端环节,都是分析前质量管理的范围。”丛玉隆解释说,“但是这部分既涉及基层医生的操作,还涉及物流运输,需要各方协调,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事实上,国外文献报道中也显示,在可分析原因的不准确检验报告中,有60%到70%来自分析前。
质量是第三方服务极其重视的一环,既关系到检验结果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又直接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因此南京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的负责人直言:“作为一个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在质量管控上投入多少都是值得的。”
第三方医学检验的蓬勃发展同样对企业人才提出了挑战,鉴于行业性质,高端专业人才成为行业最重要的资源,但实际情况是第三方医检很难招聘到医院中正直壮年的中坚力量。大多企业通过校园招聘储备人才,聘请海内外专家、高端学科人才对接临床的各个学科,帮忙把质量关等,但不容置疑的是解决人才匮乏是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面临的迫切问题。
除此之外,第三方医学检验的行业规范并没有确立,监督管理体系和政策并不完善,在销售方面也借鉴了药企的模式,有调查中发现,出于利益的考虑,第三方检验中心给送检方“奖励”,以刺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开检查处方。一位检验行业的专家对此表示担忧,“长此以往,第三方检验会被这种扭曲的利益机制彻底污染。”他建议,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上,应将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