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出口 增速低位徘徊
(2013-08-07 15:28:37)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健康 |
分类: 国际市场 |
原料药出口
文
数据显示,2013年1-4月中国医药外贸进出口额为281.25亿元,同比增长12.82%。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医药外贸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但与前些年连续20%以上的增幅相比,增幅明显放缓,发展的结构性瓶颈已经显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占出口比重59%的西药类产品出口,虽然国际市场份额没有减少,但出口价格在综合成本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依然下跌2%,最终仅增长4.36%,拖累了整体出口增幅。
在西药品类中,出口的主力产品是原料药,占据近49%的出口比重,因出口均价下跌近3%,虽然出口数量保持了增长势头,但出口额仅增长了3.54%,成为拖累出口增幅的最大因素。因此,谈圣采总结当前的医药外贸形势为“大类品种各异,主力品类堪忧”。
为此,本刊记者就当前的原料药外贸形势,采访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主任曹钢。
医药投资周刊:西药类原料药一直是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的主力,现在呈现量升价降的趋势,您认为,这种趋势还会呈现多久?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扭转?
曹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原料药国际市场整体需求低迷,国外客户减少库存和采购量。由于资金紧张,更加关注价格,询价增多,大单长单转为小单,导致国内企业竞争加剧,争抢客户。
今年1-4月我国原料药出口额为79.73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出口数量为219.62万吨,同比增长6.55%;出口平均单价同比下降2.82%。从数据可以看出,原料药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数量的拉动,出口价格在原材料上涨的情况下仍呈现下降趋势,出口企业利润大幅下滑。这说明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出口数量的增长是以牺牲价格换取的。这种现状已深深伤害到每个出口企业,也使整个行业盈利能力降低。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国内产能过剩,盲目扩产导致市场竞争激化,企业只能通过降价来争夺客户。
尽管未来,我国原料药出口仍将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增速仍在低位徘徊。同时,这个增长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上而不是在价格上,大宗原料药出口周期性价格低迷还将持续。
要扭转这种趋势,原料药行业就要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打击在环保、质量标准方面不合规的企业,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保护原料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宗原料药产品国际市场日趋饱和,而制剂生产是重要的发展路线,在国外设立销售、服务网络,减少中间环节,提供更专业和全面的服务不失为一种突破困境的好办法。
医药投资周刊:在欧美国家需求下降、部分进口国标准提高等因素影响下,对我国原料药出口生产企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如何提高我国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曹钢:从有利方面看:首先,我国医药行业整体仍将稳步发展,国内医药消费快速增长,将继续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国际市场对我国原料药产品的需求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短期内没有其他国家能替代。在产业链上与欧美发达国家高低互补,与印度等竞争对手各有侧重。我国的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E、糖精钠和扑热息痛等大宗产品的出口额占到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而其他约70多种原料药产品亦占有较大比重,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第三,企业适应市场能力增强,特色原料药依靠技术优势将继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新兴市场的需求仍有潜力。第四,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将逐渐显现。
不利因素方面:首先,欧盟的62 号指令于2013年7月2日执行,指令要求厂商供应的原料药如果用在欧洲市场销售的药品之中,供应国的监管机构要确保生产厂家满足欧盟GMP 标准要求。第二,国内环保标准提高、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仍有增长的趋势,这将继续推高我国医药产品的成本,价格优势在逐渐丧失。第三,医药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高端产品比例较低,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周期性产能过剩极易引发低价恶性竞争,经营秩序难以维护,出口陷入两难境地。第四,贸易摩擦频发以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将对我国出口构成严峻挑战。
就国际市场而言,目前欧美经济复苏仍呈现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很难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俄罗斯、南美等新兴医药市场经济增速放缓,开拓难度加大,俄罗斯、巴西、东欧客户资金紧张,要求减少定金,经营风险增加。但新兴市场仍有潜力,资金困难是暂时;非洲、西亚、中东等市场贸易风险较大,企业心态谨慎;印度、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货币贬值更快,将会挤占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
面对挑战,企业要积极应对:一是要继续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开拓周边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力度,积极参与区域经贸合作;二是积极获得国际高端质量标准的认证,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三是要努力转型,即原来的单纯的中间体生产商转型为原料药生产商、原料药生产商转型为制剂生产商、外贸公司转型为医药生产企业;四是抓住新一轮全球医药产业向亚洲转移的机遇,提高我国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和吸纳的能力;五是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或设立境外展示中心和营销网络,加速对外投资,扩大资本和技术输出;六是大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逐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医药投资周刊:现在,业内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原料药出口将进入第二个平台期,国际市场对低端基础原料药的需求空间趋于饱和,高附加值原料药以产品质量为内涵的政策门槛提高。”对此,您怎么看?
曹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原料药出口中有几种状况难以改变:
一是以原料药为主的出口结构难以改变。目前我国原料药出口额占医药产品出口总额的55%,制剂出口不仅比重小,而且大部分还是跨国制药公司返销国际市场的,以我国制药企业目前的研发基础和规模、实力,很难在制剂出口上有大的突破,所以医药产品出口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观。
二是以低端产品原料药出口为主的结构难以改变。这是因为,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品种老,高端产品比例较低。而高端产品多是高端市场消费,质量门槛高,我国达到要求的企业数量少。而且,我国企业研发能力弱,产品更新慢,新产品数量少、比重低。
三是原料药出口大宗品种周期性价格低迷难以改变。我国许多大宗产品都存在严重过剩问题,由于没有有效的产业调控政策和行业自律手段,这些品种常常经历“价格上升-产量扩大-低价竞争-企业倒闭”的恶性循环,周期性的价格波动短期内没有有效的办法遏制。
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决定了对原料药的数量需求。我国巨大的产能也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消化,这将促使我国原料药出口在数量上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在大宗原料药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以及国际经济恢复缓慢、众多国家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我国原料药出口价格难以上涨,但各方面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出口价格没有多少下行空间,因此,原料药价格有可能保持稳定或略有上升。
医药投资周刊:请问,在医改大背景下,对我国原料药产业有哪些影响?
曹钢:在医改大背景下,原料药产业作为制剂产业的上游,将受到制剂产业变革的影响,中低端药品需求上升。但2012年,原料药行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环保成本的能力还不高。所有成本都在上涨,但终端药品价格在不断下降,这给原料药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困难,除非企业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但是这样的原料药产品目前还不是很多。所以,在医改的背景下,原料药生产企业国内市场机遇有限。总的来看,我国原料药的主要产能仍然需要海外市场消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