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用业绩擦亮资本市场的金字招牌
文 本刊特约记者
骆顺婷
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同仁堂近来的股价波动引发关注。3月26日发布了2012年年报,其同比增长30.13%的净利润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刺激股价放量大涨5.50%,创历史新高。而好景持续不到一周,4月伊始同仁堂被爆出地黄抽检不合格,受此影响,同仁堂4月2日股价大跌3.93%。
去年净利润增速超30%
同仁堂3月26日发布2012年年报。年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75.04亿元,同比增长22.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0亿元,同比增长30.1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长35.45%;每股收益0.44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56%,同比上升
2.53 个百分点。
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增速超过35%,跑赢营业收入增速,是同仁堂自200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通过对比2007年至2012年的年报数据可知,自2007年同仁堂净利润实现了48.89%的增长后,2008年至2011年增速放缓,这四年的净利润增幅分别为
10.31% 、10.30% 、19.19% 、28.68%。
而2012年的较大幅度增长超过了此前预期。长江证券、西南证券等公司发布研报称,其综合毛利率提升2.91个百分点,是业绩超过预期的主要原因。同时费用率控制较好,2012年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为14.03亿、6.76亿,同比增长分别为34.65%、26.87%,低于净利润增速;此外,2012年政府补助收入2845万,同比增长150%。
从各分业务板块来看,医药工业的营业收入44.70亿元,同比增长15.57%,毛利率49.30%,较上年增加4.97个百分点;医药商业实现营业收入33.96亿元,同比增长35.81%,毛利率30.19%,较上年增加2.69个百分点。药品出口收入为5.42亿,同比增长为31.31%。
子公司的表现也很抢眼。2012年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收入24.26亿元,同比增长28.77%;净利润4.00亿元,同比增长41.95%;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收入34.67亿元,同比增长35.76%;净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60.91%。子公司经营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投资价值获券商青睐
年报公布当日,同仁堂股价放量大涨5.50%,创出历史新高。招商证券、东方证券、中金公司等多家券商均表示看好同仁堂的投资价值。
年报显示,同仁堂已形成以中成药生产制造为核心,具备中药材种植、中药材贸易、现代医药物流配送、药品销售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公司业务向上游种植基地延伸以及下游的药品零售平台延展,拥有丸剂、片剂、酒剂、散剂等
28 个剂型800
余种药品注册名号。其中名牌产品如安宫牛黄丸、同仁大活络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片等为大众广泛熟知和认可,市场占有率明显。
目前,同仁堂已形成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的三大板块,拥有药品、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参茸饮片5大类1500余种产品;28个生产基地、83条通过国内外GMP认证的现代化生产线。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底,同仁堂在全国已经拥有零售终端1683家、医疗网点170家,近500位名老中医在各零售终端看病问诊。三大板块齐发力,以打造名店名药名医的经营模式。
西南证券出具的研报表示,同仁堂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渠道体系建设已经初步成型,拥有了稳定的经销商团队,对渠道掌控力不断增强,渠道价格保持稳定。2012年同仁堂阿胶销售过亿元,阿胶高速增长显示出同仁堂品牌巨大的延展潜力,2013年阿胶将延续高增长。此外,2012年该公司主导品种销售情况良好,平均增速10%以上,其中牛解增长超过30%,安宫超过20%,二三线品种表现更为出色。
3年将增300家网点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市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作为中药行业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始创于1669年,至今已有343年的历史。
这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对同仁堂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一面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品质和信誉,其品牌价值有深度开发的空间。北京同仁堂集团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近日向媒体披露,继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被正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同仁堂目前正在向相关部门申请,力争促使同仁堂中医药传统人工炮制核心技艺“申遗”成功,延续、保护老字号的品牌文化传承。
而另一面则往往是历史遗留下的管理层动力不足、机制老化、人员拖沓等类似问题。据业内人士分析,同仁堂曾因国有体制相对僵化、管理层激励机制缺乏使得公司前几年的增长并不乐观。但随着营销的改革及经营效率的提升,同仁堂今年的业绩增速明显。
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曾向媒体透露,预计到2015年,同仁堂零售及医疗网点将再增加300家,达到2000家,规模空前。今年计划在国内开设100家左右药店,同时将在亚洲以及欧洲增加10家左右药店,其中多家店面正在进行前期准备。
扩张药店固然是件好事,但同仁堂能否很好消化这部分新增药店亦成为市场关心的问题。从同仁堂的药店情况来看,目前趋势发展较好,医药零售的净利润增速自2007年开始超过收入增速,目前2006年之后成立的门店都已进入盈利及成熟期。
股价涨势因“质量门” 降温
“现在同仁堂是生产跟不上销售。”
同仁堂集团总经理梅群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有时一些产品会出现“断档”,为了保证产品供应,同仁堂今年还将扩大生产基地。今后新建的基地主要投放在大兴医药基地和亦庄经济开发区。位于大兴医药基地的同仁堂现代化产业园投资30多亿元。梅群表示,今年大兴的项目将陆续开工,不仅建有口服液等产品的生产线,同时还将建立现代化的研发基地。
然而,在着力扩大生产基地以保证产品供应的同时,同仁堂却再度因药品安全问题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继今年1月被爆花粉片涉嫌非法添加,或引起毒副作用后,同仁堂日前又被爆出质量问题。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的2012年下半年基本药物品种药品抽检结果中,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赫然在列,其批号为100110720的地黄被检出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项目不合格。
受问题地黄被曝光事件的影响,同仁堂4月2日股价大跌3.93%,收报22.27元。同仁堂集团4月3日在其官方网站就此事紧急发布声明,称批号为100110720的问题地黄并非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公司所生产。此番再陷“质量门”,给同仁堂的股价涨势降了降温。作为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同仁堂方面对产品安全问题采取的处理方式,或影响其股价的回升乃至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