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蜂拥 民营医院投资进入成熟期?
(2013-01-06 14:32:10)
标签:
医药投资周刊民营医院投资药企投资医院健康 |
分类: 投资与资本 |
资本蜂拥 民营医院投资进入成熟期?
文/本刊记者 詹战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深入,投资医院成为医改背景下的一大趋势。
抢滩公立医院、民营专科医院,已不止是药企的专利了。
医改新政描绘的宏伟蓝图,投资医院的大好前景,正在让更多的PE/VC执着前行,也让不少的LP们欢欣鼓舞。
民资从医热情高涨
12月初,广药集团宣布与新疆喀什维吾尔医院合作,开设白云山维医专科医院,正式试水医疗市场。民间资本投资医院一时间又引起热议。
事实上,制药企业(包括医疗器械企业)涉足医疗服务领域并非个案。如武汉马应龙药业已于2010年进军医院产业领域,复星医药继2011年收购安徽、湖南两家民营医院后,又于12月初与宿迁钟吾医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
据调查统计,目前涉足投资医疗机构的医药上市公司已近10余家:复星集团战略入股美中互利(和睦家医院)、华润三九自建脑科医院、长春高新投资医院拓儿科医疗领域;国药集团和新上药集团也汹涌而来,纷纷宣布要打通医疗健康行业全产业链。
与此同时,嗅觉灵敏的PE/VC也已顺势而动,集体加码医疗健康产业,而在资本市场上长时间来被人们遗忘的医院领域成为创投机构猎食的目标。
九鼎投资医药基金负责人禹勃透露,九鼎已经在县级人民医院改制范畴投资了第一单。同时,在民营医院范畴,今年已经看了近20家医院,目前还在筛选当中。他强调,投资医院领域将大有可为。
在“第十二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NEA(恩颐投资)全球合伙人蒋晓东也表示,NEA目前已经投资了三家医院,其中有一家专业肿瘤治疗机构,一家专业康复机构。
2010年,国务院发布第58号文,允许境外资本投资举办医疗机构;此后,新医改一再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今年5月,卫生部文件表示社会资本可以按照民营医院经营目的,自主申办盈利性或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其中就包括中小城镇的医疗问题。
这一系列政策层面的表态,犹如一盏明灯,为资本进入医疗机构指明了方向。
德同资本医药合伙人李凯军认为,由于国家政策推波助澜,以及国内医疗资源的匮乏,医院将会是一个热门投资方向。
PK公立医院,
民营医院迎春天?
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民间资本蜂拥探索医院领域投资机会。
“经营医院有一大优势,就是较为充裕的现金流,近年大多数医院的财务报表都很漂亮,这些都是投资方所看重的。”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国内共有医疗卫生机构近100万家,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数量总和在2.2万家左右。
是选择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这成为了摆在药企和投资机构面前的一个问题。
在禹勃看来,投资医院有三个方向:第一,面向高端医疗市场;第二,投资病种清晰的专科连锁民营医院,需要该医院具备病因判断刚性,治疗方案清晰等特点,不过不包括非常规、非正规化的医院,如美容医院等;第三,参与国有公立医院的改制。
有资深医疗行业人士认为,目前公立医院往往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比如医保定点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很难拿到资格。这是公立医院的一大绝对优势。
“从投资机构来讲,更关注的要么是高端医院,目标是价格不太敏感的人群,要么是专科医院,”盘古创富医疗基金合伙人徐天宏指出,“倘若在大众市场上跟公立医院直接竞争,短期内民营医院不具有太大竞争力。”
事实上,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有药企投资民营医院了。
“2004年前后,卫生部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的政策出台,出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考虑,那时候有一批制药公司曾经涉足过医院领域,”北京群英策划咨询公司董事长刘会表示,包括复星医药、千红制药以及双鹭药业等药企均先后涉水民营医疗机构的创办和并购。
但由于当时市场开放十分有限,相当部分的民营医院随后逐渐沉寂,“要么被转手,或者是为了减少税收而将营利性医院转为非营利性医院,也有索性把综合性医院改为利润相对较高的专科医院。”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谈道,“那时,公立医院太强势,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太有限。”
“现在,市场的松动更明显,而企业对于产业链延伸的需求也更迫切、更主动了。”刘会补充道。
“十二五”规划将“鼓励非公益性医疗机构发展”提上议程,为民营医院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这种政策环境改变的大背景下,民营医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以前,民营医院只能说是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现在,民营医院已经可以作为国家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了。”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副会长赵淳指出。
谈及民营医院的优势,朱恒鹏表示,“民营医院的毛利率基本接近30%,尽管在中国目前情况下还谈不上暴利行业,但却是一个利润很稳定的业务。”
“这些年相关民营医院的政策还是在向着宽松发展。可以说,发展民营医院真正的机会现在开始到来,尽管还有各种各样的政策障碍,但是大环境已经可以了。”
进入、退出机制有待明晰
尽管各界十分看好医院领域的投资,但资本的态度仍旧相当谨慎。这种谨慎来源于医院投资领域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的进入路径,各路资本都似“摸着石头过河”,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细分领域和进入方式。
在细分领域,一些资本“剑走偏锋”地选择了医院后勤管理投资。
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北京总部总经理郭海涛透露,他们投资了“众安康”,一家医院后勤服务管理企业,两三年的时间里,企业利润从一千万提高到目前的四五千万。
中技富坤科技成长企业投资基金合伙人胡家武也表示:“医院后勤管理这一块的成长空间很大,”因此,他们投资了上海复旦医院后勤管理。
与早些年的那一次民营医院投资热潮相比,如今的投资要理智许多。
分析人士指出,为配合新医改政策的落实,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民营医院,在这股浪潮中,医药企业占了绝大部分。药企纷纷试水医院投资是由于长期与医院打交道,而且通过投资医院可延长产业链条,减少成本投入。
但同时,医院投资所需的资金额度相对较大,而且投资者需要有医院管理、资本运作的相关经验才能有所发展,因而社会资本普遍不敢轻易介入。
“即便是有医药背景的资金,投资医院不可能有100%的把握,”该人士表示。
禹勃则将投资医院领域比喻为“深水区游泳”。他指出,除宏观政策层面不清晰之外,导致资本对于医疗市场观望多、实践少的原因还包括资本市场对于医疗领域的退出路径不明确,以及社会对于将医疗行业作为一种获取收益的商业手段存在一定认知障碍。
对于退出问题,李凯军表示,复星、华润、北大医疗集团、国药、远东等都有很强大的团队在看医院项目,不同机构收购医院的想法不同。如复星、国药等有很强的医疗配售能力,对他们来说,收购医院股份意味着掌握更多生意,可以长期持有医院股份。对于PE/VC而言,往往亦存在两种盈利模式,一是作为长期投资,享受每年分红;二是实现并购退出,将医院股份卖给大的医疗集团。“只要是一个盈利的,并且无员工、股权纠纷的医院资产,不愁找不到买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