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8282c6c4gabef8d566e06&690&690
安福寺位于浙江省磐安县城南独秀屏下。此地环境幽雅,风光旖旎,游人香客众多,佛事十分兴盛,为浙东弘法、旅游的胜地之一。
相传,唐咸通初年,名僧古心和尚结茅于独秀屏下,经多年辛苦募化,于867年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宇。古心和尚是一位佛法无边的人物,他开坛讲经说法时,能七日七夜毫不间断,不食不眠,使“水流为止,鱼龙跃岸,豹虎俯伏,顽石点化”。又有袈裟、茅杵两宝,其袈裟能纲络千亩山林不受破坏,以保百里净土,而其茅杵能縛住苍龙,使风调雨顺,一方平安。1120年安福寺毁于兵火。1127年盱眙郡守陈宗誉和信士陈宗让等重建,到元朝至元年间又为兵火所焚。至正初,陈崇、陈荣祖等人组织重建、增建,寺宇建筑庞大,规模空前。明朝曾予以重新修整,清初部分寺宇毁于战乱。1711—1712年由住持智晟和尚以平素寺产所积及四方募化所得之资重修殿堂。1738年雪山和尚卓锡于此重建法堂和文星楼,并修葺东西两廊等建筑。1861年数百间殿堂楼阁毁于兵乱。1891年由陈定庚等负责,捐募重建前殿、大殿、法堂、文星楼等。其中文星楼的建筑艺术堪称一绝,“雕栏曲折,圆而有棱,自下而望,光明洞达,一目了然。”四大金刚坐像“高五丈有奇,仰望无不脱帽”,号为“倾国泥塑之伟”。1942年日本侵略者烧毁了寺口村并殃及安福寺,大雄宝殿后毁于巨风。
1993年,磐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另选新址仿古重建,并礼请天台山国汪寺式广法师为安福寺住持。
那天,我们从月山路沿路边的台阶而上,只见上面竖着一幢石牌坊,上书:安福禅寺。两边是粮库,再上右边是法物流通处,左边乃罗汉堂,500尊坐姿罗汉均用香樟木雕刻而成,千姿百态,笑脸迎人。出罗汉堂,再往上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虽是新建,但用料不同凡响,宏伟壮观。殿周石柱硕大高耸,殿内两人合抱木柱高18.8米,均是进口名木。释迦牟尼佛像高达3.6米,重10吨,一派威严景象。殿内有缅甸玉佛3600多尊,蔚为壮观。大雄宝殿后面就是三圣殿、伽蓝殿、罗汉殿和祖师殿了。有的殿还在建设之中,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经过游览,发现安福禅寺与南宋“小太白”陆游有一段不解之缘。陆游曾经两次来磐安,与磐安结下了深厚情义,留下了许多描绘磐安山水的优美诗文。1130年到1133年,陆游就在安福寺居住了三年,并写下了《别僧诗》:“避地到安福,与僧相往还。溪头分别去,黄鸟正鸣蛮。”这首诗写出了他与安福寺和尚分别时的童心和依依情感,被后人称为“神童之千古绝唱”。由于对在磐安的童年生活的留恋,所以他从福州调到临安,就从海道走,到温州登陆后经括苍、磐安北上,当他再度踏上磐安的土地时,禁不住吟出:“吴地春寒花渐晚,北归一路摘香来”的诗句来。
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小城中间蜿蜒而过,阳光照着岸边的垂柳,渲染着明亮的绿。在安福寺前的文溪边,我们看到了一株千年古樟,因植于唐朝,人称“唐樟”。大胸围4.6米,高40多米,虽历经风雨沧桑,战乱兵火,至今仍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据了解,此古樟原来是在安福寺内的,由于后来安福寺原址已经成了居民区,所以新建的安福寺的院址往后移动了数十米。
http://s13/middle/8282c6c4g77942a363fec&69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