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赤壁赋》中关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理解(原创)

(2011-10-30 21:03:39)
标签:

杂谈

我看《赤壁赋》中关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理解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人要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呢?卞孝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仅仅解释“一毫”[15]的意思,有些文选上根本没有对这一句话作注释。虽然还有很多学者对这句话有所研究,但是阐述得还是不够透彻。人生固然不能万物皆备于我,更不可能心想事成。其实苏轼也认识到了单凭《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并不能完全解决精神上的烦恼,更不能消除现实中的痛苦。于是他又从另一个角度立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你得不到的东西,你本来就不该获得它,这是注定的,所以不要再去妄想得到它们。这句话就是要让人们满足于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不可能一无所有,至少还有造物者给予我们的清风明月可以享受。苏轼的这番观点实际上也与庄子“无所待”、禅家 “放下执着”、儒家 “安贫乐道”的思想相通。

1.庄子“无所待”的逍遥

庄子的《逍遥游》追求的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6]的绝对自由。鹏飞九万里而徙于南冥,凭借的是“扶摇羊角”之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7]。大鹏漫天飞翔,草芥像舟船浮于水上,皆凭借外物。列子“御风而行”[18],虽“泠然善也”[19]却“犹有所待者也”[20],他们都是有所依凭的,并非绝对的自由。世人有苦恼烦忧,被困苦折磨都是因为他们有“所待”,被世俗的名、利、欲所累。庄子主张听任自然,放弃那些无所谓的追逐。庄子在《养生主》中也提到“庖丁解牛”的故事,用来说明凡事应该“依乎天理,因其固然”[21]的道理。

2.禅家的“破除执著”和“放弃贪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2]。“色”是我们看到的事物的外相,世间的饮食男女、名利钱财都是色相,而色相的本质又是虚无的、虚幻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看重的东西从禅家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价值的,那只是一种迷雾,而世人却依然痴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而有些人甚至还因此走上魔道,沉沦于无边的苦海之中。那么个人怎样做才能获得解脱和自由呢?这就需要 “放下执著”与“放弃贪欲”。执著只会让人去固执于某事,坚持要获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长生不老和高官厚禄都不是我们所拥有的,所以不要去奢求,要学会放下。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实际上什么都是浮云。不懂得割舍,自己看上的每样东西都想要,就会变得像柳宗元笔下的蝜蝂一样,背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终有一天会被压垮。当名利到手之时,人自以为得到了很多,实际上他的心灵却日益沉重。只有“当放弃一切杂念、妄执,才能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23]

3.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

其实儒家的人生观也有与佛老这种观点相通的地方。这就是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安贫乐道”即所谓的“孔颜乐处”。“孔”即孔子,“颜”指的是他的弟子颜回,颜回更可以说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论语·雍也》记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4]此外,《论语·学而》中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5]《述而》篇里也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6]这些句子都可以看出儒家学说中的安贫乐道思想的。苏轼在报君无门的情况下,只能用佛老思想安慰自己,同时,“又必须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于虚无空寂。”[27]

这一番思想不是柳宗元、苏轼在特定时刻内借助“与万化冥合”、“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作的暂时陶醉与忘却,而具有更普遍的世间适用性,适用于人生当中的一切阶段与状况。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借这种观点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而这种观点也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了。何以见得?民间的老百姓嘴上总挂着“知足常乐”,他们没有权势,也没有家财万贯,但只要不去强求自己得不到的功名利禄,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一切,快乐和幸福就会常伴左右。此外,“难得糊涂”、“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些民间百姓常说的道理都与苏轼的思想相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