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大墓背后的故事

标签:
历史 |
一座大墓背后的故事
近些年我探访过多处莲玉柯氏先人相对集中的栖息地,大墓见过不少,通过阅读家谱发现这些规模较大的坟墓要么是官宦之家,要么家庭富有,真正家庭贫寒之人身后很少留有大墓。然而最近我在探访西八房五百垅墓地却颠覆了正常的认知。五百垅有一座坐东朝西的大墓,不论是墓地的规模,还是墓碑的工艺不能说很好,但也算上乘。经辨别是一座三人合葬墓,墓碑小边镌刻着“柯公祯祥府君之墓”其他二人是谁字迹已经辨别不清,立碑时间为嘉庆元年(1796)。经查阅宗谱,祯祥系西八房石公支下47世(瞻字辈);其父四喜,又名庭模,生于雍正三年(1725),娶刘氏,公氏合葬五百垅后地卯山酉向(朝西),至此查清了这座大墓系四喜夫妇与其独子祯祥三人合葬墓。谱中还载明祯祥娶朱氏益,立堂兄玉堂次子一怀为嗣,但谱中未载祯祥夫妇和嗣子生卒年份,仅记载朱氏寿七十又九。同时谱中还记载县令王赠“节操冰清”匾额以表朱氏。对于谱中这样记载使我深感这背后一定有故事。
为进一步寻找这座大墓背后的故事,经阅光绪版《青阳县志》终于有了发现,在该志节孝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柯祯祥妻朱氏,年十八夫故,矢志孝姑,姑逝立墓。寿至七十九。邑侯王公赠节操冰清匾。道光十九年(1839)旌。”由此勾勒出一个悲凉的节孝故事。
清代乾隆年间,莲玉里四喜家中一个男孩诞生了,但这个孩子并未按照莲玉柯氏家族字辈取名,却取名祯祥。祯祥寓意着吉祥、幸福之意,父母期盼他一生幸福吉祥。然而事实一切相反,祯祥在成年婚后不久就命归西天,不仅没有留后,还让年仅18岁的妻子为其守寡,还抛下已入黄昏的父母给一个寡妇扶养,他的一生哪有半点幸福吉祥。
在那封建社会一个寡妇生活在社会上有多艰难,不仅丧失了做女性的一切资格,还处处受人歧视,况且朱氏还要赡养公婆,其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为了承嗣延续香火,又将夫家的堂兄次子一怀过继为嗣,再次增加了生活难度,一个妇道人家既要养老又要养小,那会过的是什么日子?我们真的无法想象,但用刚强、烈女这两个词送给朱氏绝不为过。公婆去世后朱氏凭一己之力为丈夫、公婆修建了那样的大墓,又要耗费多少银两?今天我们无法猜测。最起码五百垅那里没有做墓的条石,必须要到几里路以外的山里开采,请人雇工那得要用多少工时?即使过了两百多年那座大墓仍然完好无损,说明工程质量一定上乘,这对一个寡妇来说多么的不易。可以肯定朱氏这些忠孝行为当年一定得到族人大大的点赞,不然县令也不会颁匾予以褒扬。虽说朱氏受到如此高的赞扬,但她人生结局却是十分悲惨的,她的嗣子在娶了媳妇之后却并没有留后,他们是早逝,还是死于战乱?没有记载那就无法得知了;更为凄惨的是朱氏这样的忠孝齐全的烈女生卒何年并未在谱中记载,更不要说她的嗣子儿媳生卒葬有记载了。
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对于朱氏悲惨的人生,是愚昧还是忠孝?唯有朱氏修建的大墓孤零零地留在五百垅墓地,至少已有一百多年无人祭拜了,朱氏守节忠孝的故事也早已被人淡忘,是是是非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过烟云,一切功过是非都会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