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无相寺记》考

标签:
无相寺碑考 |
《重建无相寺记》考
九华山无相寺坐落于九华山风景区柯村西南头陀岭下,是一座十分古老的佛教寺院。按一般史料记载,无相寺于唐咸通二年(861)进士王季文捐献书堂供智英和尚扩建成寺。今天的无相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果富法师发心重建,成为庄严的九华山佛教道场。然而就在今天的无相寺山门殿门口放着一块红色花岗岩碑记,名曰“重建无相寺记”(以下简称碑记)。这块碑记是由明代云南按察使致仕柯暹(池州建德人,号东冈,1389—1467)所撰,于成化十五年(1479)由时任青阳县僧会司僧会兼无相寺主持礼瑛率众僧所立,距今已有540年,现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易辨。但该碑记至今尚未被人重视,更未发现有人完整解读。笔者在研究家族史过程中考察无相寺时发现了该碑记,经解读碑文还真有不少新发现,现初略解读谈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老师朋友指正。
一、无相寺是九华山最早的寺庙。碑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唐开元二年僧净冲剙,寺名头陀。按旧志王季文书堂在头陀岭下,今无相寺是。然志载山岭则无头陀之名,莫详其山以寺而名寺以山而名也。宋治平元年赐额无相。”据此发现,无相寺始于唐开元二年(714)由僧净冲所建,取寺名为头陀。后因唐咸通二年(861)进士李文捐献书堂,供智英和尚扩建成寺。开元二年金乔觉尚未来到大唐,它比金乔觉来九华山后,于唐至德二年(757)所建的化城寺,早建43年,应是九华山最早的寺庙。有关净冲和尚唐开元二年始建头陀寺在相关史料中并未发现,使无相寺始建提前147年。
二、记录了礼瑛大和尚建设无相寺的历史功绩。唐开元年间净冲和尚首建头陀寺,到王季文捐书堂为无相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虽由智澄和尚重建无相寺,但洪武二十四年(1391)后归并于妙音丛林,日久之后僧客稀少,殿堂破旧,一派荒落景象。正统三年(1438)礼瑛大和尚(号玉峰)任青阳县僧会司僧会,因礼瑛初出家于无相寺,对无相寺怀有深厚的感情,便领衔重建无相寺,经不懈努力建成了“拓地恢建大殿,后有法堂,前有山门,左右有翼廊,佛像焕耀,供具整严”规模宏大的寺院,并在无相寺左侧山上建有辰向三塔,使无相寺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当时九华山地区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礼瑛大和尚为无相寺的发展作出了承上启下的历史贡献。
三、柯暹的《重建无相寺记》究竟撰于何年。碑记中并未在文中注明柯暹撰于何年,但仅从文中也难以确定确切年份,如仅依据碑记所载成化十五年(1479)显然不妥,因为柯暹已于成化三年逝世。但在碑记中留有以下时间信息:(1) 二十年前余游九华,宿化城还,玉峰迎侯道傍,邀至无相;(2) 後十五年余再访族于九华之西,玉峰復迎至无相;(3) 今年春玉峰復远来,求文记无相。参照《莲玉柯氏宗谱》中柯暹所撰《原民公墓表》可以看出,九华山莲玉柯氏的柯原民(即柯乔曾祖父)是柯暹的同宗族兄,当年他俩同在南京任户部给事中。柯原民于景泰元年(1450)在家病逝,次年柯原民之子柯志洪赴建德,请柯暹为其父作墓志铭,柯暹来到九华山柯村祭拜族兄柯原民,故有了礼瑛邀请柯暹再访无相寺,这一年应是景泰二年(1451)。文中“今年春玉峰復远来”这个“今年”又是哪一年呢?根据文中“二十年前余游九华”和“後十五年余再访族于九华之西”的时间记载,应是柯暹在景泰二年再访无相寺后的第五年,礼瑛远赴建德“求文记无相”,这一年应为景泰七年(1456)。故《重建无相寺记》柯暹撰于景泰七年,直到成化十五年(1479)礼瑛大和尚才刊刻成碑。
附:《重建无相寺记》碑文
重建无相寺记
重新无相寺记
嘉议大夫云南按察使建德柯暹
中顺大夫太仆寺少卿巴陵邓浩
奉议大夫南京户部郎中金陵朱谦
九华之山多胜境,无相寺在西南一径,去平麓二三里许,山环而欲合,水流而迂回,嘉树奇石或隐或显,飞鸟往来烟云出没,天然出塵之所也。唐开元二年僧净冲剙,寺名头陀。按旧志王季文书堂在头陀岭下,今无相寺是。然志载山岭则无头陀之名,莫详其山以寺而名寺以山而名也。宋治平元年赐额无相。
国朝洪武二十二年,僧智澄重建殿宇佛像,二十四年至永乐十五年归併于妙音叢林,岁久僧稀渐至荒落。正统三年僧礼瑛号玉峰方谋起废群缁,以僧会司缺官,举瑛师领职遂寢。玉峰既大新妙音,念无相乃祝髮之所来,畢初心恒切切不辍。二十年前余游九华,宿化城还,玉峰迎侯道傍,邀至无相,惟旧屋数,楹景像萧然,後十五年余再访族于九华之西,玉峰復迎至无相,则拓地恢建大殿,后有法堂,前有山门,左右有翼廊,佛像焕耀,供具整严,迥然改观,非前日比。又于左山之巽隅建三塔辰向,一藏其师祖大圆镜禅师,一藏其先师空法禅师,其一将至为他日西归之所,余见而喜留诗以别。今年春玉峰復远来,求文记无相,余甞为记妙音,辞不欲,瀆求愈力,懇懇不可郤。惟世之学佛者名同而行异,有持一钵而枯坐精修谓能了大事一切不为者;有常玉衣钵丰余可为靡费不顾而甘流俗者,皆不足以起废。有持片楮抄题诸方谓将为法门,建其功成某事而卒谓私用,吾见多矣.玉峰戒行素闻于人,衣钵澹泊,未甞扣人以求施舍,人有喜舍则受之,不妄费一毫,悉以为法门永久计,由是见者莫不敬叹,乐然自施,故有以恢弘二寺,抑以见青阳之好事者多矣。夫以一僧動一邑好义之士固为可羡,独嘅夫旧时名贤李太白李化文刘世疏范文正公滕子京费冠卿与季文七书堂,散九华者,一在讀山路傍,不闻有一好事能与復如无相者,豈其习尚专在彼而不在此歟!何古今之不相以也,抑好义君子未及闻耶?余因记无相头陀,不能无感于季文书堂,遂併讯及云。
时成化十五年岁在己亥十二月吉旦本县僧会司僧会兼大九华山无相寺重开山第一代住持比丘礼瑛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