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导演:袁牧之
摄影:吴印咸 主演:张新珠、唐纳、蓝苹
电通影片公司1935年出品,黑白片。
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袁牧之才华横溢的导演处女作。

电影故事:
某乡小车站, 有几个农民正候车准备去上海谋生, 适遇一个玩西洋镜者招揽生意, 于是他们将其围住,
目睹了西洋镜中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西洋镜中: 无聊的知识分子李梦华整装出门, 他拿仅有的20 元钱,
为爱虚荣的意中人张小云买了件绒线衫.梦华满怀喜悦地到小云家,
却碰见他的情敌——投机商人王俊三昂首出来.小云约梦华一起去看电影;他因口袋已无钱, 只得托辞先去买票, 急忙跑到小押店,
将其表典当两元, 满足了小云的要求.散场时, 他们巧遇王俊三坐车而至, 小云应邀一头钻进俊三的汽车,
告别梦华而去.梦华只得望车长叹.
一日, 梦华怀揣情书,
兴致极高地来找小云.此时, 小云正为女友结婚邀请她做伴娘而无体面的服装参加婚礼而发愁.小云父亲想尽办法仍无力解决,
只好给她一张毫无用处的奉天票子.女友请小云去时装公司, 特为她定制一套服装.结帐时, 小云又定制一件皮大衣,
女友慌忙离去.小云拨通王俊三的电话, 诡称请他来吃生日面, 王俊三买了一个洋娃娃前来祝贺, 小云大失所望.小云邀王俊三去咖啡馆品茗,
王俊三推辞有急事需处理, 随让其秘书陈某陪小云去.在咖啡馆里, 小云故意与陈某为付款而争吵,
她暗中使皮包落地.陈某陪小云去服装公司取皮大衣, 小云付款时佯作皮包已丢失, 并暗示是刚才为付款争吵而丢失的, 陈某无奈,
乃替她付了大衣款, 还连连致歉.
圣诞节到了,
李梦华用仅有二元稿费, 给小云买了一顶帽子.小云盛妆浓抹, 约梦华去舞厅跳舞, 穷困的梦华错用当票买票,
被人耻笑.王俊三到舞厅陪小云尽兴地跳舞.散场时, 他携小云回到自己的寓所, 小云酒醉被他诱骗失身.
次日, 小云回到家中,
正遇父母为付租车钱而争吵不休, 小云可怜父亲, 乃慷慨拿出一纸票给父亲, 其父定眼细看, 原来是一张无用的奉天票子.
小云父亲是小押店的店主,
因押店缺周转资金而发愁, 当他探听到王俊三为茶栈老板, 遂做主将小云许配给王俊三, 以此取得王俊三的资助,
使小押店摆脱倒闭的危机.
梦华听说小云已订婚,
急忙去找小云问罪, 小云大怒并退还他的情书和物品.梦华回寓所写了绝命书, 言称要自杀, 小云闻讯赶来劝解, 见梦华是在做戏,
她愤然离去.
王俊三和小云结婚后,
他的投机生意屡屡受挫, 其秘书陈某见状借机卷走资金和女婢私奔.小云父率众人追至车站, 只看见隆隆远去的火车.
火车鸣笛进站了,
几个看西洋镜的农民, 从这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画面中回到了现实, 他们当初为谋生计而出来, 此时竟不知往何处去.
追求美好的生活没有错,脚踏实地的去奋斗才会有收获。从梦幻中醒来,不能再迷茫下去,知道自己该去种地,该去打工,该去求学的,都去做吧!

一群要进城的乡下人在火车站旁的西洋镜中竟看到了他们自己在城里的未来生活情形,似真似幻,发人深省;用音乐来描绘市场萧条时期繁华都市的生活窘态,有讽有喻,横生妙趣。将动画引入片中,成为镜像中的镜像,丝丝入扣,极具巧思;而对镜头画面的经营更具表现主义的艺术风范,才华卓越,动感淋漓。该片是中国电影史上难得一见的艺术佳作,更是音乐喜剧类型的绝世经典。
影片深刻揭示出旧中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的种种畸形丑态,勾画出小市民阶层人物的停滞和的愚昧无知。同时,其独特的喜剧艺术风格,以漫画式的手法把真实的都市生活状态和大胆的夸张结合起来,使影片风格清新、活泼,又具有深刻的批判锋芒。影片既是社会黑暗现象的一幅漫画像,也是对落后的小市民阶层的一首讽刺诗。


作为第一部音乐喜剧,影片在音乐的处理上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影片的作曲有吕骥、贺绿汀和黄自三位作曲家。他们创作的曲子从剧情的需要出发,为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又有着表意的功能。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黄自为《都市风光》谱写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这也是我国首个专为电影创作的器乐曲。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曾说过:“《都市风光》的摄制,是有建立电影音乐的企图”。影片中还穿插了由万氏兄弟制作的一段音乐动画片,增强了影片的喜剧色彩。
影片在运用和发挥声音造型元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将音乐、音响配合表演来加强影片的节奏和喜剧效果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还注意画面造型与声音协调,很好地创造氛围,体现当时社会畸形的经济状况。

本片编导袁牧之是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他既是出色的演员,也是出色的导演,同时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袁牧之中学时期即参加洪深组织的戏剧社演戏,后入东吴大学,演出《万尼亚舅舅》等剧。1930年离校,投身戏剧事业,主演《五奎桥》、《回春之曲》、《怒吼吧,中国》等剧,并创办了《戏》月刊。他在舞台上善于刻画各种人物,有“千面人”之美称,并著有《戏剧化装术》、《演剧漫谈》等著作。
1934年袁牧之在电通公司任演员,编导,创作的第一个电影剧本为《桃李劫》,并在其中塑造了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陶建平。此后,在《风云儿女》和《生死同心》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创作了《都市风光》之后,
1937年,编导了著名影片《马路天使》,该片成为30年代中国电影高峰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1946年他受命参与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后任厂长。生产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1949年任新中国中央电影局局长。
加载中,请稍候......